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法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1-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0月16日(周一)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比较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举行。北京大学法语系罗湉副教授作了题为《法国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罗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比较文学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比较实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在比较中人类产生一种心理落差,由此引发正面或反面的影响。而比较文学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类进行更好的文学欣赏和交流。

第一部分,罗教授首先介绍了十九世纪欧洲比较文学产生发展的背景,然后依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法国学派的形成过程:1829年,维尔曼发表《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尓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1836年,基内在里昂大学主持名为“比较文学”的讲座;这些比较文学的先驱为法国学派的形成做了前期准备。1895年,戴克斯特发表的《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第一次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科学地论述了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1931年,凡·第根第一个明确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并详细讨论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罗教授介绍了传统上的法国学派和影响研究,简单介绍了朗松提出的有关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并讲解了影响研究的基本手段,以及凡·第根从“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的角度提出的誉舆学、渊源学和媒介学的情况。

第三部分,罗教授分五部分讲解了法国学派的危机,第一是新批评之争,二是接受美学的挑战,三是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争论,四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质问,五是“捣蛋鬼”艾田蒲。

第四部分,罗教授讲述了面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和其他学派的挑战,法国学派的坚持与反思,内容包括对研究方法的革新,对比较文学范畴的界定,以及理论的建构等。

最后,罗教授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现状,提及学派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危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面对永远存在的危机,我们应当取各派之长,从而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文学研究。

讲座进入尾声,互动环节中,面对在座同学的积极提问,罗教授一一耐心回答。在热烈的讨论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17级硕士 蓝苑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