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周一)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比较文学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明明博士作了关于《中华帝国全志》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首先,张明明博士详细介绍了《中华帝国全志》原著。该书由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编撰,1735年在巴黎出版,中文全译题名为《中华帝国及其鞑靼地区地理、历史、编年、政治、自然之描述》,汇编了入华欧洲耶稣会士的大量著作和译作,是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的重要来源。《中华帝国全志》共收编二十七位耶稣会士的作品,书中提供了供稿者的名单,张明明博士研究该名单时发现杜赫德根据法国文化系统对非法国籍供稿者的姓氏做了转写,现今中国学界在引用这些传教士的姓氏时多采取杜赫德的法译。
其次,张明明博士聚焦《中华帝国全志》的学术和文化两个方面。该书收录和征引的作品时间跨度近百年,涉及的中国知识存在陈旧的现象。例如在1735年之前,杜赫德所列的27位传教士中的8人的29部作品已经先后出版,但后来又再次被杜赫德用于《中华帝国全志》。除了知识陈旧以外,书中还有重复和舛误的内容,例如对中国五经和《论语》等知识进行了多次介绍,书中存在史实性错误和拼写不一。张明明博士认为编者对此多少负有责任,此外当时中欧文化交流的知识积累状况也使该书的中国知识重复和舛误难以避免。总体来看,《中华帝国全志》大致按主题、地域编排,每卷中同一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杜赫德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供稿者的原作,只有少许出于编写目的而做了改动。张明明博士指出该书目录条目和内容标题层次不清,部分章节甚至有条目遗漏和页码误标,编撰技术还有完善的空间,但瑕不掩瑜,《中华帝国全志》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向欧洲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让欧洲读者对中华文化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张明明博士分析了《中华帝国全志》的法文翻译,详细阐述了书中的错译、改译、漏译,充分体现了其多语言优势和治学之严谨。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顾钧教授延伸张明明博士的论题,强调外语学习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利用青春年华深入学习,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6级硕士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