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下午,由北外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亚洲文化”系列学术讲座2017年第六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副教授做了题为“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中的译人角色---以鲁布鲁克东行为例”的学术讲座。来自北外各院系的师生济济一堂,聆听了本次内容丰富的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姚教授简要介绍了鲁布鲁克东行的时代背景。在13世纪,由于蒙古人西征打通了欧亚之间的交通要道,从而为东西方文化彼此间的交流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加深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译人在协调东西双方的文化往来中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沟通鲁布鲁克与蒙方之间交流的桥梁,一众译人们在与鲁布鲁克的相处中,引发了姚教授的许多思考。
对于鲁布鲁克1253-1255年东行访蒙的这段经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其有过描述和考证,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者曾简略地提及鲁布鲁克出使活动中涉及到的语言沟通问题。但可惜的是,关于他在东行时遇到的译人翻译质量的问题,国内目前少有学者进行过专业研究,而这一学术上现存的空白则激发了姚教授进行深入研究的极大兴趣。他希望可以借助这一翻译研究,从而为人类文明交流史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
随后,姚教授就鲁布鲁克东行时遇到的译人们展开了具体阐述。从与他有过直接合作的哈莫·德依、金匠威廉之子,再到为蒙方朝廷服务的口译译人,以及对来往信函进行专业笔译的译人,姚教授生动地讲述了六个《鲁布鲁克东行记》中记叙的有关译人的小故事,让大家对这些过往的译人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姚教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哈莫·德依对待翻译活动的不严谨、不细致与金匠威廉之子认真、高质量的翻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也开启了姚教授接下来对于鲁布鲁克看待译人们态度的论述。
他提到,除金匠威廉之子外,鲁布鲁克对于行程中为自己翻译的译人基本都抱持着不太认可的态度。在鲁氏的眼中,金匠威廉之子所具备的丰厚学识和充足的口译实战经验,让他得以在元朝的一众译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文化协调者。
其后,姚教授还简单地提及了译人们在历史上充当的多元角色。虽然在鲁布鲁克所处的时代,译人并未像现在一般,成为正式的专门职业,他们往往还会承担起财务管理、保镖,甚至是匠人的任务,可谓是“身兼多职”的表现。
最后,姚教授用“译人的黄金时代”一词简要概括了本次讲座的要旨。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译人的出现,从而为13世纪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虽然在当时,由于缺乏系统的正规训练,译人们的素质和质量无法和现代相提并论,但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文化的互通互鉴才转变为现实的可能。对于有关“译人”这一方面的研究,姚教授希望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学子投身于此,从而为丰富文化交流以及翻译方面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口笔译研究、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与姚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此外,姚教授更结合自身开展学术研究的经历,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余金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