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本乎天地之心——汉字、书道与玄学”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1-2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10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北外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常耀华教授以“本乎天地之心——汉字、书道与玄学”为题作了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常耀华教授以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和熊秉明二位教授对中国书法的评价为切入点,他解读道,西方艺术只有雕刻和绘画,而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于哲学与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中国书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随后,常教授从“书法是什么”、“汉字、书道与玄学的关系”和“中国书法卓尔不群之因由”三个部分具体探讨了汉字、书道与玄学的内在关联。

第一部分,常教授介绍了书法的具体内涵。有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在最初,书法就叫做“书”,象手执毛笔写字之形。但是常教授提出,这种说法定义虽然不错,但极易引起误解,若书法即是写字,那么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也有其写字方法,但这种书法却与中国书法截然不同。他认为,西方书法是一种工艺美术,而中国书法却是一种书艺。书艺的说法见于《后汉书》,书中记载汉和帝的阴皇后“少聪慧,善书艺”。因此,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虽然其他文字也可以写得很优美,也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审美,但是并没有与油画抗衡的资格,而中国书法却卓然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第二部分,常教授介绍了汉字、书道与玄学的关系。其一,中国书法是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但同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为什么中国文字的书写如此与众不同呢?熊秉明教授不仅认为中国书法处于哲学与造型艺术之间,还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其二,中国书法在古代又称“书道”,早在初唐时期,书法家虞世南就有此说法。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将“入木道”(即书法)称为书道并沿用至今。书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其三,书道与玄学关系密切。“道”是中国哲学里非常有张力的概念。老子《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的内涵不可言说,较权威的解释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也是事物的运动与规律。“道”与天地万物密切相关,这样的解释就成为更加复杂的哲学,玄而又玄。因此,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虞世南说“故书道玄妙,不可以力求也”。

第三部分,常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书法卓尔不群的原因。第一,汉字天生神奇。汉字依类象形,摹写自然,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因此,书画同源,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同时,汉字书写必须处理二维空间的经营分布问题,而每个书写者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又有书法艺术自身的矛盾张力,最终使得汉字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第二,毛笔的笔毫是软的,东汉蔡邕则说,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第三,墨汁可浓可淡,浓则色重,淡则色轻,色重视觉效果近,淡者视觉效果远,这样,在平面的纸上能够呈现立体纵深效果。第四,宣纸吸水量大,渗化性强,给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梁燕教授盛赞常耀华教授讲座的生动与厚重,并结合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强调了书画同源,本属一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鼓励年轻学者继续开拓。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常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常耀华教授简介

常耀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金牌导师”获得者。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古文字与旅游文化、中国文化史、书法艺术。代表性成果有《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中国文化史十七讲》、《神与兽的纹样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