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谢江南教授讲座:“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2-14 [来源]: [浏览次数]: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刘婷婷供稿)

12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江南老师作了以“‘去浪漫化’:策略还是目的?——从《匹克梅梁》解读萧伯纳的戏剧观”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博士生、硕士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萧伯纳戏剧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此次讲座凝聚了谢教授十多年来的辛勤钻研。讲座从萧伯纳的剧作《匹克梅梁》入手,以“去浪漫化”的结局为着眼点,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深入分析萧伯纳的戏剧观。谢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萧伯纳辉煌传奇的人生经历、丰富精深的文学生涯。萧伯纳是至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诺贝文学奖与奥斯卡奖的剧作家,一生创作了51部戏剧作品以及大量的专业剧评。

接着,谢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匹克梅梁》的部分剧照,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剧情,并引向了结局的“去浪漫化”问题。《匹克梅梁》创作于1912年,是一战前乔治·萧伯纳创作的最后一个剧本。该剧引发的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结尾,即男女主人公伊莉莎与息金斯是否能喜结良缘。在萧伯纳的笔下,两位主人公最终是分开的,而在剧场上演时,为了贴合大众审美与幻想,导演坚持将二者改为恋人关系。由此,谢教授带领大家共同思考,既然观众喜欢,又能带来好的票房收入,萧伯纳为什么要违背观众的观剧期待而选择“去浪漫化”的结尾呢?

答案就在萧伯纳的戏剧观中。谢教授指出,当时的伦敦戏剧舞台上盛行的情节剧与“佳构剧”,满足了时人到剧院消遣寻乐的需要,也建构了剧场的“幻觉主义”与第四堵墙。萧伯纳深受易卜生影响,一反“佳构剧”英雄救美的幻想情节,强调戏剧的教育功用,试图恢复读者和观众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因此提出必须要打破戏剧剧本和剧院演出中的“幻觉主义”。为了更简便地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萧伯纳采用“讨论”这一编剧技巧,为剧中人提供开放的机会、各抒己见,引导观众思考,从“幻觉”中解放出来,从而引导英国戏剧走出了“佳构剧”的困境。

最后,谢教授总结道,通过反映现实生活中观众熟悉的人和事,通过“讨论”的编剧技巧,萧伯纳在《匹克梅梁》的结尾中一方面达到了“去浪漫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让观众看到是社会地位的差异、经济收入的不同造成了卖花女与淑女的本质区别。可见《匹克梅梁》中的“去浪漫化”并不是简单的策略,而是萧伯纳戏剧观的必然选择。

讲座之后,谢教授就“戏剧舞台的变迁”、“《匹克梅梁》的剧名内涵”等问题与大家做了亲切交流。最后,梁燕教授作了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谢江南: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获博士学位。2001-200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2011-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美戏剧、女性文学研究。主要研究项目有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4)“当代美国戏剧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7)“萧伯纳戏剧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项目(2010)“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萧伯纳戏剧”等。代表著作有《萧伯纳戏剧新论》、《莎士比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