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专题系列) >> 正文

“青木正儿与《北京风俗图谱》” 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3-30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3月28日下午,由北外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视野中的亚洲文化”系列讲座2017年第一讲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图书馆成功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以量教授做了题为“青木正儿与《北京风俗图谱》”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来自北外各院系及其他院校的师生济济一堂,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青木正儿其人。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旁涉中国学术、文物、风俗、绘画等领域。他曾于1925至1926年间来中国留学,《北京风俗图谱》正是他留学期间请人绘制的。在北京逗留期间,青木正儿发现中国古老的风俗依然活在民间,萌发了请人绘制风俗图的念头。他向日本东北大学申请费用,请北京的画工绘制了一百一十七幅彩图,编辑成册,题为《北京风俗图谱》。图谱分为八个纲目,依次为岁时、礼俗、居处、服饰、器用、市井、游乐和伎艺。

介绍了青木正儿和他编撰的《北京风俗图谱》后,周教授把这本图谱与1799年日本出版的《清俗纪闻》进行了比较。《清俗纪闻》是一部关于清代乾隆时期中国福建、浙江、江苏一带的风俗、传统习惯、社会情况的调查记录,调查对象是前往长崎进行商业贸易的清代商人,除了详尽的文字记录外,还有日本画师在清代商人指导下绘制的各种事物的图像。青木正儿在《中华名物考》的自序中曾点名《清俗纪闻》中画的是南方的风俗,而《北京风俗图谱》是他直接请北京人画的北方风俗。周教授通过比较,指出青木正儿编撰《北京风俗图谱》应该是受到了《清俗纪闻》的启发。

随后,周教授简单勾勒出日本风俗画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记述中国风俗的图书十分丰富。他列举了几十种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涉及北京风俗的图书,其中有不少书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记述方式,形成了青木正儿构思《北京风俗图谱》的文化基础。通过分析,周教授提出《北京风俗图谱》远接的是风俗画的传统,但近取的应该是风俗图书中大量使用图像的方法,青木正儿一方面继承了《清俗纪闻》的传统,一方面又在了解当时记述风俗的出版业状况的基础上编撰了《北京风俗图谱》一书。

周教授还把《北京风俗图谱》与其出版前后中国人编撰的两本北京风俗图册进行比较,这两本图册分别为《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和《北京风俗》,前者编撰人员不详,后者为民国时期著名画家陈师增绘制。周教授运用大量图片,让在座师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其中的差别。比如,《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绘制的主要是人物,没有任何背景衬托其活动,而《北京风俗图谱》绘制的不仅有人物,还有背景场面,内容更丰富;《北京风俗》的图片带有写意的风格,如果没有文字,很难看出图片展现的内容,而《北京风俗图谱》则是写实的风格,图中人物活动让人一目了然。通过三者之间相互印证、周教授充分展示了《北京风俗图谱》独特的价值。

最后,周教授用青木正儿在《北京风俗图谱》“原编者序”中的一段话说明了青木正儿作为汉学家的远见。序言中,青木正儿说明其策划图谱编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记录下北京遗留的古老风俗,因为他担心在新传入的西方风俗的影响下,这些古老的风俗将会完全淹没。

周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座师生大受启发。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几位同学和老师就图片内容、图谱底稿原样出版以及其他有关北京风俗的书籍与周教授进行了探讨。之后,顾钧教授作了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在讲座前的简要会谈中向周教授介绍了研究院的情况,双方表示以后将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