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钟少华先生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4-25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4月24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一个亚洲”2017系列讲座“十六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和‘一个亚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讲,于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成功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钟少华先生做了题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中文概念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

讲座初始,钟先生就指出,中文具有悠久的渊源历史,这进而促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部文化史”,在中文概念史这一领域还有很多可供深入探讨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对概念史的介绍,能对研究生们寻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有所启发。在对概念史的西方定义做了简单概括后,钟先生详细比较了“观念”与“概念”的关系问题,观念往往是特殊、个体、具体而又孤立的存在,语义不完整,公允性与公信力不足。概念则是各种观念的集合,是经过验证而成为统一的整体,语义是完整,因此概念通常是观念的“升华”。

在初步介绍概念史后,钟先生更进一步,将话题转向中文概念史。由于概念史经过80余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规模宏大的独特方法程序,因此中文概念史可以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语义学领域开拓出全新的观察理解与描述总结。具体来说,中文概念史的研究,就是把一个一个“概念”清晰地作为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荟萃,同时在其中也能看到中华民族各种知识诠释的荟萃过程。

随后,钟先生又具体讲述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应具有的思想准备与时间准备。首先,思想准备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坚持史学方法的原则,即“为了求知,就要求真”,要做到傅斯年先生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第二,是要对哲学上的“概念”有所认知,要明白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研究过程中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其次,还要有辞典学的思想准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辞书,正是这个民族的知识平台的浓缩表现,词条的主要内容是经过验证的、具有公允性的知识概念。而为了查一个词,基本功是要至少看五部辞典,包括目前所使用的、近代百年所使用的、目前使用的大型双语辞典、百年左右的双语辞典以及外来词辞典。钟先生特别指出,1815—1822年间出版的马礼逊《华英字典》和1866年罗存德《英华字典》都是极其重要的辞典工具书。

对于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实践准备,钟先生首先指出要掌握关键词的相关文献,通过专业网站、近代辞典、相关研究专著进行关键词的搜集。而对于相关文献的选择方面,要做到以第一手资料为基本,对第二手资料要进行核对。其次,研究分析要到位,杜绝写前就论定关键词走向,要以丰富资料显示思想。再次,撰写恰当,应以中性词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判断。最后,判断要宽容,注意就史实说史实,宽容对待别人不同的论断。

讲座结束后,钟少华先生和听众进行了热情互动。张西平教授、管永前副教授、李真副教授对讲座做了精彩总结和点评。此次讲座让研究院师生受益匪浅,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刘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