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炎黄人文”系列讲座:美国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3-17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16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协办的2016年炎黄人文系列讲座——美国“中国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四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华人国际关系问题专家、SSCI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中文名为《当代中国》)主编赵穗生(Sam Suisheng Zhao)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朝意教授主持,。

赵穗生教授从创办《当代中国》杂志的原因及历程谈起,就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精彩论述。他首先分析了“中国学”与“传统汉学(Sinology)的区别,认为二者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研究的不同发展思路。赵穗生教授认为,截至当前,从西方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发展历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传统汉学家以学习中国语言和历史为重点,还没有将中国研究与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为60、70年代,出现了一批新的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现实的中国逐渐呈现在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面前;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此时的中国学研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研究者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得开阔:从地缘上看,中国学研究不仅局限于大陆研究,更扩展至了包括台湾、香港、海外华人地区等整个大中华区;从时空上看,学者们也有了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研究的意识和比较研究的意识,他们挣脱了“国别研究”的枷锁,将视野放到了全方位了解中国问题的研究上,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所谓的“北京学”。

赵穗生教授表示,尽管当前西方中国问题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入,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科学方法逐渐被数量分析和数理分析的方法所替代;其二,如何协调政策研究和学理研究的关系,应该成为学者们思考的问题;其三,如何找到西方和非西方对中国问题研究的结合点,平衡二者的关系,将成为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任大援教授、管永前副教授、李真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永辉院长、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魏崇新院长以及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北京联合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在内的6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并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与赵穗生教授进行了交流。最后,任大援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余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