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专题系列) >> 正文

"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五)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04-20 [来源]: [浏览次数]:

汪晖教授主讲“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第五讲

2012年4月1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以及中文学院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迎来了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该学术讲座在中文学院文华厅举办,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主持了讲座,北外各院系师生参加了讲座,文华厅场面热烈,座无虚席。

汪晖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四卷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等。近二十年来,在中国的知识界和思想界里,汪晖教授都走在前沿,他所关注的很多问题都和当下中国的发展紧密结合,是把学术研究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融为一体的重要学者。

本次报告的题目为“区域与跨体系社会”,汪晖教授称之为“对民族、区域问题的阅读与思考”。报告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跨体系社会”概念的梳理、两种不同区域主义的叙述、区域化的理解、区域的中心与边缘及其相对化、时空结构的差异性和“横向的时间”。汪晖教授从当下现实的民族问题出发,提出了重新理解中国和东亚的理论框架——“跨体系社会”。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对西方19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的知识的反思,希冀回到问题的源头上来理解中国和东亚。汪晖教授认为现在西方以及我们自身在理解历史、民族、国家问题的时候,皆习惯使用全球化以后西方带来的民族国家体系。这一民族国家知识是西方自罗马帝国解体以后用来理解自身单一民族和单一语言形成的国家的框架,不适用于理解一个复杂的东亚和世界。汪晖教授则通过对拉提摩尔、施坚雅、杜赞奇、安德生等西方学者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对东亚学者滨下武志、桑原骘藏、宫崎市定及中国学者傅斯年、李季、费孝通等学者有关区域的论述的研究,从源头上梳理了我们对区域的认识,说明了区域的构成,区域形成的内部的条件,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纯碎的时间演化对区域来说不足以解释区域的形成和空间的复杂性,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在“横向的时间”之中书写出现的横向的历史。

汪晖教授的理论和探讨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及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转变紧密相连,为参加讲座的师生提供了理解历史、民族、国家问题全新的视野。讲座最后,汪晖教授与参加讲座的师生就民族分离主义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关系、民族识别与当下民族冲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使大家进一步理解了汪晖教授所提出“跨体系社会”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