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专题系列) >> 正文

"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六)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04-2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2年4月16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方朝晖应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以及中文学院邀请,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的第六讲做了题为“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儒学与中国的现代性”的精彩报告。报告在中文学院文化厅举行,由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李雪涛教授主持。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文学院师生及校内对此感兴趣的师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方教授早年学习西方哲学,博士毕业后开始转向国学研究,并以国学为精神的归宿。讲座从近些年来的“国学热”和中国文化的未来与方向如何、国学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等问题出发,梳理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方教授对国学的理解。他首先提出了“多元现代性”这一问题,指出把现代性看成是18世纪以来欧洲工业文明所告诉我们的有关现代社会的特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现今日本被认为在非西方社会里现代化最成功的案例,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但是现代日本精神不能完全用西方理念来解释,不能归因于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因此,现代性可以在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另一种文化背景上取得成功,不需要完全抛弃或者牺牲自己历史传统资源作为条件。

讲座中方教授用几个有趣的实验分析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括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相互依赖,注重当下和现世世界,因此安全感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的中心是自立,强调自由意志和人格的独立性,希望通过超越现实的可感世界而进入到永恒,征服世界。中国关系特征可以归结为非自愿,倾向永久性,角色本为,自我定位,和关系网至关重要这五个方面。在中国人际关系为本位,但是这种关系本位有什么样的历史后果呢?在自我认同方面,每个人都从自我与身边人“相比”的角度来定位自我,对于他人意见及自己在周围环境下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极其在意,嫉妒是中国文化中人的最常见心态。这种关系本位还导致关系比制度更强大。这种关系本位与儒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重新回归儒学、面对儒学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儒家思想是针对中国关系本位而提出来的解决由关系本位带来的问题。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是有等差的,他认为儒家成功的主要秘诀是对症下药。儒家的态度不是取消中国文化本位关系,而是理顺关系本位,从而让关系本位有效发挥作用。

方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引起了听众对儒学和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