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以及中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在中文学院文华厅举行,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教授丁尔苏教授应邀就他的专著“对应、互动与启迪——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作了精彩演讲。此次讲座由顾钧教授主持。
丁尔苏教授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符号学的学者,中国符号学会的创始人,早在八十年代在美国留学时就开始了符号学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符号学学术成果包括《超越本体》、《语言的符号性》、《现代悲剧》(译著)、以及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Parallels, 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the Sign》(《对应、互动与启迪: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在欧美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英文论文数十篇。由于他在符号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邀请担任过加拿大《符号学书评》(Semiotic Review of Books)杂志编委和副主编(1997-200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2000-2004)。
在讲座中,丁尔苏教授分章节、采用中西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相关符号学的理论研究。首先,他介绍了柏拉图符号三角及其在中国的对应。然后,从本体实在论备受质疑讲到(多元)主体的回归。接下来,详细解释了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并从汉字出发,分别从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从整体上讲,中国汉字属于皮尔斯所说的象似符号,它们可以按照结构之繁简先分为单体像似符号与合体像似符号两种。最后,丁教授“中为洋用”,提出“诗性逻辑”,批判并纠正了拉考夫和约翰逊有关隐喻的理论,认为他们的理论过于表面化,并不能适用于其他文化。最后,在回答问题环节,丁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听众们提出的问题。
丁尔苏教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使得同学们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符号学的认识,开阔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