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专题系列) >> 正文

2012秋“学术重建”系列讲座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在今天的意义”.刘梦溪先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10-29 [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25日,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举行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学术重建”北外讲坛在中文学院文华厅开讲,讲座由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主持,著名文化-历史学者刘梦溪教授作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的精彩讲座。

刘梦溪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艺术文化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刘梦溪教授从鲁迅先生的“拿过来”主义切入,阐明了在晚清、在民国以及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时期,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既要有“拿过来”的想法,又要有“走出去”的策略。然后又举例说明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并谈到了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了解之同情”原则,倡导中西双方要以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客观的角度,对他者文化有公正而严谨的评价,才能深入地了解,从而达成真正的交流。

接着,刘梦溪教授从孔子的“仁”、“恕”以及二程的“易子而抱”的哲学思想出发,谈到世界教科文组织早已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人类的道德金律,并指出人类最优秀的遗产是共同的,是互换的,呼吁中国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刘梦溪教授随后以梁漱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论及中国文化发展过程注重对主流文化即“大传统”的保护,却对民间文化即“小传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毁灭,对社会伦理造成了破坏。他还特别谈及周礼,并开创性地论述礼仪的核心、孝的核心、祭祀的核心都是“敬”,“敬”是至高无上的概念。“诚”、“敬”、“信”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的价值。并且,刘梦溪教授还从学术研究、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如何重建文化传统,传承传统文化,提出了在小学开放国学教育等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最后,刘梦溪教授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就他们提出的如何在对外汉语教育中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西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独到点评,对刘梦溪教授深刻而精辟的学术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据悉,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举行的北外讲坛“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中国学术重建”系列讲座,还将陆续邀请中国文化界的名家为北外师生带来更多学术讲座,增强师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