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2023“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十五讲“怨柳文化溯源”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2-26 [来源]: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2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3“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十五讲“怨柳文化溯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309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王文华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王鸿博副教授主持。

王文华教授围绕怨柳文化,从“怨柳文化概述”“中西怨柳文化对比”“怨柳文化溯源”“垂柳与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讲座伊始,王文华教授指出“柳”文化历史悠久,值得挖掘。作为一种常见的树种,柳树不仅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宗教生活有关。例如。犹太人在Sukkoth节要左手持由柳树枝条等缠绕的枝条庆祝;中国的清明节、寒食节等都与柳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后,王文华教授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对怨柳文化进行了阐释。他指出怨柳文化在中英历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柳树往往是思恋和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柳树往往代表得不回报的爱,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就在这样一个夜晚,迪多站在狂野的大海边,手持一枝柳枝,试图让她的爱人回到迦太基”等。此外,王文华教授还对比了“折柳”和“戴柳”在中西文化中的共同点。通过对比,他总结说柳树在中西文化里普遍存在与忧伤直接相关的文化现象。

接着,王文华教授展开了对怨柳文化的中西溯源。在中国,根据相关文献,柳与生死有关,如《古微书·礼维·稽命征》言“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意思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在萨满教的传说中,柳是人类的起源,人是柳的子孙,柳树节也是满族人的“母亲节”。在西方,有人认为柳树与忧伤相关是因为willow的发音和缓低沉犹如忧伤低语之声。对此,王文华教授指出从词源上讲,英语的willow仅出自日耳曼语系,这一猜想可以排除。还有人认为《圣经》中有关“巴比伦之囚”的记载可以说明柳树与忧伤有关,王文华教授指出,这其实只是个例,除此之外《圣经》中有关柳树的描述都表达快乐(joyfulness)和丰饶(fertility)。于是,王文华教授开始尝试从词源学的角度证明。经过一步步推导,他最终得出结论“柳树与忧伤有关”。此外,王文华教授还探讨了中西怨柳文化的交集,通过对比lugo与卯,他提出“希腊语与东方语之间或许存在某种关联”。

最后,王文华教授介绍了垂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指出西方的垂柳是北京柳西传的结果,时间大致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垂柳的传入对西方怨柳文化起到的只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讲座结束后,王鸿博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在学术视野上,他高度肯定了王教授讲座信息丰富,旁征博引;在研究路径上,王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证明”学术设想;在学科范式上,王教授启发同学要尽可能广泛地从不同学科范式中获取营养,并将其融入学术研究。随后,同学们也利用这次宝贵机会,从柳树性别和垂柳与莎士比亚间的影响关系等方面,积极向王文华教授请教,王教授逐一做出了细致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魏远东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