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八讲“影视翻译与中国影视走出去”于国际大厦309室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金海娜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王鸿博副教授参与活动。

金教授首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观众熟知的例子讲述了影视翻译视听统一的特点,回顾了2011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反思了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传播力方面的差距。接着,金教授介绍了视听翻译的多种类型,如电影翻译、影视翻译、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等,由此引入本次讲座的重点——中国影视外译的三种不同翻译模式:国家赞助体系下的影视翻译、商业翻译和影迷翻译。

国家赞助体系下的影视翻译是现阶段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包括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金教授放映了斯瓦希里语配音版《媳妇的美好时代》片段,分析译制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受众群体语言使用率及观看方式偏好,提出作品翻译方式需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中非影视工程所选作品皆呈现了中国先进城市的样貌,剧中角色衣着光鲜亮丽,引起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无比向往。中非影视合作工程所译制的中国影视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展现了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的形象,引起了非洲观众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国家赞助体系下的影视翻译利用国家的文化和外交资源,将影视作品的翻译与传播推广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应反思其面临的挑战,如推广作品时应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以及保证影视翻译与传播的可持续性。

商业翻译主要靠影视公司赞助,通过市场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传播。中国影视公司赞助下的商业翻译主要的翻译模式为字幕翻译,国内译者与海外译者皆有参与,传播途径主要有电影节、影院放映与电视放映等。金教授介绍了许多参与中国电影翻译的国际译者,如澳大利亚著名电影字幕翻译者贾佩琳(Linda Jaivin)。海外公司赞助的商业翻译中,主要翻译模式为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通过电视、影院与网站传播。
影迷翻译是影迷自行翻译影视作品的形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常见的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字幕组群体。影迷翻译从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通常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带有极大热情,运用非传统的翻译策略,但面临片源获取与传播的合法性问题。相对国内字幕组而言,国外已经过渡到由特定平台购买影视作品开放给字幕组进行翻译的阶段。金教授指出,若能得到合法引导,影迷翻译可以成为国家赞助体系下影视翻译与商业翻译的有益补充。

讲座结束后梁燕院长作出总结,肯定了影视翻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之间的重要联系,影视翻译的实践与研究丰富了汉学和中国学研究的领域,让文化插上翅膀飞向世界。同学们积极思考、热情提问,与金教授进行了融洽的互动。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2级硕士生王汝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