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七讲“美国中国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之反思”于国际大厦309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侯且岸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主持。

侯教授以20世纪60年代社会科学介入人文学科为关键催化,以跨学科地区研究(regional studies)形成为重要节点,以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为指导,对传统汉学(sinology)向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转变过程做出学术史反思。侯教授从四个反思议题出发,对美国中国学的主要研究取向进行了全面分析。

反思之一是从“共产主义问题”研究向“地区研究”的转向。侯教授以1959年6月在纽约大学举行的“古尔德会议”(The Gould House Conference)为契机,带领同学们从学科史角度回顾了“共产主义问题”研究转向“地区研究”、中国研究趋于多元化、打破受“冷战”支配的传统研究范式束缚的学科演变历程。侯教授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研究从苏联研究中衍生出来,前在的汉学传统又使中国学与苏联学有所区分,向地区研究发展。上述两条路径使共产主义研究扩大至比较共产主义研究。

反思之二是“中国中心观”与“现代化”取向的关联。20世纪60年代的讨论以后,美国中国学界跨学科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重要课题。侯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若干著名的美国相关学者及其观点,如人类学教授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 1925-2008)明确主张社会科学家要进入中国学领域,要走出西方科学传统将中国研究建立在非西方科学传统之上,方能更好地认识中国文明。侯教授指出,如何在中国研究中成功运用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及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反思之三是“亚洲农业社会范型”与对中国的社会科学实验。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中国中心观”,这是时代给美国中国研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侯教授以丹尼尔·利特尔(Daniel Little)提出的亚洲农业社会范型理论为例,在柯文(Paul A.Cohen)所言“中国中心观”的理论基础上将中国、亚洲放进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方法进行“非中心”的个案建构。

反思之四是费正清的“疑惑”与傅高义的实践。从中国研究的发展着眼,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真正的结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理论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两者必须均考虑自身的特点来实现最终的互补。侯教授指出,费正清认为用现代化模式研究中国可能会使研究简单化、范式化,且缺乏具体研究范例的证明,而傅高义(Ezra F.Vogel, 1930-2020)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对费正清的疑惑作出了回应。他在“冷战”中挣脱意识形态藩篱,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内部做具体的个案研究,对这一复杂的社会作出客观的观察分析,对美国中国学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侯教授的讲座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讲座过程中的若干观点均辅以详细的论文注释及相关学者的观点介绍与案例说明,让同学们在讲座过程中摄取大量学科知识。讲座最后,管永前副教授就讲座内容及美国中国学发展进行全面总结。侯且岸教授鼓励同学们在厘清学科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做“努力、客观地认识真实发生的事情”的人。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2级硕士生崔睿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