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六讲“从好奇到异域风情:欧洲旅行者的中国形象构建”于国际大厦309室举办。本次讲座由法国滨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骊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郭景红副教授主持、黄丽娟教授、王鸿博副教授出席讨论。

马骊教授的讲座围绕“中国形象如何被欧洲旅行者建构和演变”这一主题展开。首先,根据欧洲叙述在传播远东信息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罗马与中国形象的双向建构展开。罗马作家和自然学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叙述了他眼中的丝绸来源、中国女性服饰特质,从而使得中国神秘富有的形象在欧洲绽放出光芒。另外,马骊教授还强调了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在对于远东异国情调形象的普及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的《世界奇迹之书》(也被称作《马可·波罗游记》),详细描述了远东的财富、文化和习俗,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激励了未来的探险家,对欧洲的远东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卡尔皮内(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 1245-1247)、波尔德诺内(Odoric de Pordenone,1318-1330)等人相继来到中国,并在欧洲广泛传播了远东的异国情调形象。

接着,马骊教授运用生动案例分析了中国印象随远东形象在欧洲的生成变化。在塔韦尼尔(Jean-Baptiste Tavernier,1605-1689)的作品《六次旅行》中,作者通过描述亚洲的财富(如黄金、钻石等)和当地习俗(例如女性戴戒指),强化了对远东的异域情调和财富的刻板印象。紧接着,马骊教授引用了英国外交官和驻华大使乔治·马戛尔尼勋爵(George Macartney,1737-1806)的旅行记,揭示了欧洲中国形象随时间推移发生的演变,以及刻板印象的生成。

同时,马骊教授介绍了法国作家谢阁兰为解构刻板印象做出的贡献,提出“多样性之美来自两个个体之间的对抗”“异国情调的感觉加强并丰富了个性,而不是扼杀它”等说法,以理解多元文化观念并解构刻板印象。

最后,马骊教授总结,欧洲旅行者在远东形象形成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建构动机从简单的好奇心演化为异国情调,从而产生了持久的刻板印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这些旅行者的作品进行批判性审视,对其中刻板印象的延续进行分析与解构。
讲座结束后,郭景红副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对讲座进行全面总结。黄丽娟教授就旅行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与马骊教授进行积极对话。同学们也积极提问请教,马骊教授一一作出回应与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愉悦。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2级硕士生王梦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