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五讲“大变局时代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传播实践”于国际大厦309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加拿大大西洋国际语言文化中心滕菁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院长主持。

滕菁教授的讲座围绕“搭桥者的故事——大变局时代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传播实践”的主题展开。这一主题包含“国际中文教育正处于大变局时代”和“国际中文教育者就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搭桥者”两方面的含义。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拆桥与建桥的辩证法、搭什么样的桥、如何“搭桥”以及如何提升“搭桥”能力。讲座伊始,滕菁教授以她与加拿大钢琴王子罗杰·罗德(Roger Lord)之间的中加友好故事为引子,阐明了“搭桥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步”这一事实。

接下来,滕菁教授结合一系列中加跨文化交流的真实案例,重点讲解了“搭桥”过程中的理论提炼。首先,滕教授从辩证法思维入手,她指出这是中国人所擅长并具有积极实践效果的一个方法,要把它运用到跨文化交流中。接着,滕教授运用此方法从公共性外交、民间化处理、私人友谊交际三个角度对跨文化交流做了具体的分析。她指出在中外社会状况变化过程中,既可以有跨文化交流的“一扇门”,也可以有跨文化交流的“多扇窗”。虽然在某些时期官方层面的跨国文化交流可能存在一些阻力,但人与人之间细化交流的接触需求使民间跨文化交流有了积极的前景。接着,滕菁教授提到了“小葫芦,大作为”的情谊故事,两个葫芦和一幅葫芦画展现出一家祖孙三代和中国友人之间美好的情谊,表明了公共性交流能够以民间化的方式来应对。她提到当今交流的基础在民间,在当代复杂的形势下,公共性交流并非不能展开——例如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海外的春晚已经呈现多元文化节庆碰撞的局面,俨然成为跨文化交流积极平台。滕教授还讲了芭蕾舞学校积极参加中国文化节、新布伦瑞克省法语大学汉语班师生到中国游学的故事。滕菁教授总结道,公共性交流可以民间

化,民间化实现的可能性在于情谊连接,私人情谊所代表的朋友情谊能使跨文化的困局变成坦途。
此外,滕菁教授还提到在新形势下应重新定位“搭桥”的性质,应该搭建中外跨文化积极交流之桥,创造性搭建在地化公共性交流与民间交流、私人交际融通之桥。“搭桥”的初衷是促进中外民间在地化跨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内容生根发芽,塑造文明互鉴的星火燎原之势。在“如何搭桥”方面,滕菁教授认为“搭桥”需要借势,需要凝聚使命感,需要持有善意,才会有善缘和善果。滕菁教授介绍了第一届汉语班某位女学生的故事,她为了收养中国孤儿而学习汉语,在滕菁教授等人的帮助下,实现了“为人母”的人生梦想,与中国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接着滕菁教授指出善意“搭桥”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坎坷”。不仅有滕菁教授本人面临的安全健康问题、还有青年人“搭桥”之初跨入文化交流职场中的窘境。对于这些问题,滕菁教授以相应的故事为案例,为大家提供了解决方法。在如何提升“搭桥”能力的部分,滕菁教授认为要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做有准备的有心人,做有准备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者,并且要学会主动记录、留存跨文化的精彩瞬间。

最后,滕菁教授鼓励大家勇做新时代积极搭桥的践行者,并提到大变局时代的积极跨文化交流也是第一生产力。她期盼大家能做事、巧做事,运用自己的忍耐力和毅力实现快乐“搭桥”、善意“搭桥”和善于“搭桥”的目标,收获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做最好的自己。

讲座结束后,滕菁教授将加拿大画家作品赠予学院。随后,管永前副院长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历作了精彩的总结,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高度赞扬了本场讲座,并鼓励研究院师生们积极学习滕菁教授的跨文化精神。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2级研究生徐一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