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上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讲座”第十六讲——“中国文论在俄罗斯”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柳若梅教授主讲,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谢辉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柳若梅教授介绍了阿列克谢耶夫(В.М.Алексеев)1916年出版的《司空图的<诗品>译注与研究》(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ма о поэте Стансы Сыкун Ту:Перевод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一书。该书由绪言、上篇、下篇、附录共四大部分组成,是一本5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其中上篇分为描述篇、考据篇、作者生平篇、研究方法论篇五大部分,下篇(“翻译与注释”)分为“司空图《诗品》的翻译与注释”篇、“司空图《诗品》的仿拟篇”、俄文引表、中文原文、阿氏研究中使用的俄文和西文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司空图的<诗品>译注与研究》(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ма о поэте Стансы Сыкун Ту:Перевод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是俄罗斯人研究中国文论的起点,从道家思想出发理解中国文论,在方法论和研究原则上为俄罗斯的中国文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合理性。

接着,柳若梅教授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之下的中国文论。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政治气候的 “解冻”,中国古典文学也再次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其中费德林(Н.Т.Федоренко)的《中国诗歌选》(Антологиякитайской поэзии)(与郭沫若共同主编,1957-1958年出版)具有代表性,该书从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视角观照中国古代诗歌,中方主编郭沫若撰写了简短的序言,苏方主编费德林 以《中国诗歌》以数万字的长篇序言详细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声韵特点变化。
柳若梅教授指出,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汉学家着重关注中国古典文论,将中国文论与俄罗斯文学理论相结合,自《诗大序》至19世纪下半叶的桐城派理论都成为被观照的对象。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与谢曼诺夫 (В.И.Семанов)在1964年出版的《东方文学的美学理论问题》(Теори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литератур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中介绍中国戏曲理论和叙事文学理论。戈雷吉娜(К.И.Голыгина)在1966出版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思想的主要流派》(Главные жанры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в концеXIXвека и началеXXвека)中介绍了桐城派、林纾的美学观、王国维和鲁迅的美学思想。“中国诗学”还出现在苏联常年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如“远东文学理论问题”、重要学术期刊如《文学问题》(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中学教师参考资料如《文学理论术语词典》(Словарь литероведческих терминов)中。柳若梅教授接着介绍了李谢维奇(И.С.Лисевич)和戈雷吉娜(К.И.Голыгина)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李谢维奇1979年出版的《古代和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литературая мысль китая)一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文学理论的起源、传统中国的诗学、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思想的繁荣。1970年,戈雷吉娜出版专著《文论》(Теория изящной словестности в Китае)一书,以桐城派文学思想的发展为核心,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论思想从古代文论经由桐城派向新学、西方文论思想接近的发展过程。

接着,柳若梅教授讲述了苏联高等教育体系和美学思想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成为苏联高等院校教材《古代东方文学》(Литература древнего Востока)中的重要内容,该书第七章为“语文学与诗歌理论——儒教和道家异端的形成”,以《毛诗序》为中心剖析中国诗歌理论,把“风”“雅”“领” 视为体裁问题,把“赋”“比”“兴”视为中国诗歌理论中的风格问题。文中分析《毛诗序》 中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认为诗歌创作是对现实以及人类活动的反映,并且将中国诗论与印度诗论和古希腊诗论进行比较。除此之外,中国文论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也是苏联高校美学思想史教材的重要内容。大学哲学教材《美学思想史》(История эстет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第二章为 “中世纪美学”,指出中国美学研究起于封建中世纪,认为道家思想是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支撑(王充、曹丕),中国古代画论之“气韵”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本质,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思想的贡献。
柳若梅教授继而介绍了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史》(История миров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83年起)中的中国古代文论。20世纪80年代苏联科学院出版、由众多著名汉学家参与编著的《世界文学史》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其中“中世纪文学” 部分的“东亚与东南亚文学”涉及 “中国文学”,介绍曹丕、沈约、刘勰、钟嵘、萧统等文学家的创作特点和发展过程。在汉学家的推动之下,中国的文论思想被提升到美学思想范畴,也为苏联哲学界所接受,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出版的《美学思想史》(История эстет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中国文论思想。《美学思想史》第一卷关注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哲学思想中已提炼出美学观念和术语,如《韩非子》、《诗序》。第二卷指出中国文学的“中世纪”(指魏晋至清中期)美学发展有两大趋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典美学,强调艺术的可信性和生动性,艺术与人生经验的一致性;以道教和佛教思想为主导的古典美学思想,暗示言不尽意之理,体现永恒。第四卷介绍桐城派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林纾、王国维等人的美学思想,将19世纪中国美学理论被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初为第一时期——文学艺术流派积累形成;19世纪后半叶为第二时期——中国美学思想高度发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第三时期——传统美学思想系统化,美学理论家借助西欧观点反思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创立了新的美学体系和术语。

随后,柳若梅教授讲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中国文论研究。苏联解体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被纳入文化学研究的视野,中国文论被看作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原则,学界把中国文学当作中国文化的基本文本,从整体上理解中国文论。克拉夫佐娃(М.Е.Кравцова)所著《中国古代诗歌选:文化学分析初探》(Поэзия древнего Китая:опыт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认为,《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文化和南方文化。戈雷吉娜(К.И.Голыгина)所著《1-14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模式》(Мировая модель в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и культуре1-14века)认为,应该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出发,挖掘中国古代诗歌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戈雷吉娜和索罗金(В.Ф.Сорокин)所著的《俄罗斯的中国文学研究》(Изуч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вРоссии)提出,应在总的文化学视角下,依托于整体研究文学文本、事实、现象的方法,尊重文化、语文学内在规律的总体理论。

最后,柳若梅教授对俄罗斯的中国文论研究进行了总结。俄罗斯的中国文论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早期以道家思想为研究核心,直译、意译、注释、研究司空图《诗品》,到关注《诗大序》至19世纪下半叶的桐城派理论,再到20世纪初在现代学术视角下观照中国古典文论的过程。俄罗斯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将中国文论与俄罗斯文学理论、苏联文艺学理论相结合,将中国文论看作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原则,把中国文学当作中国文化的基本文本,将中国文化看成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理解中国文论的特点。
讲座结束后,谢辉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并对柳若梅教授的学术研究作了高度评价。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