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七讲:“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03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30日下午3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七讲——“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于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廷信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副教授主持。

在此次讲座中,王廷信教授主要围绕对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利益”问题、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法则,并认为在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应遵循优化文化、增强自信、占据高位、把握主动的实施策略。

王廷信教授首先从文化传统的开放与封闭两方面对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理解作出详细阐释。文化交流是指事物在一个文化圈与另一个文化圈之间的对话和认知,其产生的价值是开阔视野、增进见识、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王廷信教授指出,文化不仅仅是实体,更是以实体为单元(时空)的观念、习惯和行为。同时,文化具有生成性“基因”,从萌生到形成和发展,都受“基因”的影响。接着,在对加拿大女王大学教授梁鹤年的观点即西方文明的第一组文化基因是“真”与“唯一”的探讨中,王廷信教授指出西方文化具有封闭性,而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和”,“和”的基础是“仁”,“仁”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爱”。这种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文化基因及其延续,决定了中国文化对于事物的接纳和吸收特征,与西方文化基因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国文化是开放的。但西方文化在追求“真”与“唯一”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较强的开放性。其开放性与大航海时期的地理大发现,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竞争机制有直接关系,最直接地体现在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上。相反,中国文化因“和”的基因,在具备先天开放性的同时,也因“大一统”的时空观念造成了局限性。再加上缺乏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等外部现实环境的影响,中国文化又被赋予封闭性特征。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被局限在中国大陆境内,缺少与更大范围的国家和民族联通机制,从而形成此种结果。

接着,王廷信教授提出西方文化传统开放的最初动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是基于传播基督教,寻找新的经济来源;第二是受时空观念的影响,为了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并寻找新的财富;第三是在寻找新的财富过程中发现了中国瓷器,力求开启东西半球瓷器贸易的全球化时代;第四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反思。

在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利益”问题上,王廷信教授分别从文化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个方面切入。在经济利益层面,王教授选取瓷器这一载体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释。中国人对瓷器的热爱深刻感染了欧洲人,最早把中国瓷器信息带给欧洲的是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随后欧洲众多传教士都把中国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用瓷习惯乃至制瓷工艺传播到欧洲。西方人最早对瓷器的接受是从日常器用开始,随后扩展到居室装饰、服装设计等领域,直至18世纪瓷器在欧洲掀起一阵“中国风”,足以看出瓷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价值。在政治利益层面,王教授讲述了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访问苏联和美国,以及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捷杰耶夫被乐团开除的具体事例,说明了艺术在国家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艺术可以超越政治、国界和文化传统,从而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诸多可能,艺术也受政治立场的影响而在跨文化传播上受限。

在具体论述艺术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问题上,王廷信教授采用分析典型案例的方式,以梅兰芳受邀访美演出的详细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中国戏曲在美国的传播与接受。在对外传播策略上,最重要的是先让外国人熟悉中国文化,用中国风格招待外宾,让外国人在受中国文化熏染的基础上为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作认知上的铺垫。为了让中国戏曲更好地走出国门,向外推广,齐如山选择从宣传力度层面入手,通过编撰宣传册《梅兰芳》、编写剧目说明书、编印《梅兰芳歌曲谱》等方式推动戏曲的对外传播。张彭春为了使中国戏曲更容易被美国人接受,认为应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习惯,保留剧中的舞蹈表演,对剧目作出适当改动,运用意译优先的翻译方式。随后,王教授分析了美国人对梅兰芳戏剧的组织结构、剧目内容、演员表演的接受情况,再次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最后,王廷信教授总结了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法则。“戏随人走”是戏曲剧种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缘近先传”“戏因俗聚”“商促戏传”“誉引戏传”是支撑“戏随人走”的更加深层的原因和方法。在艺术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传播的流动性和变化性,避免将传播范围局限在狭小的文化环境中,因此“为传而变”在其中就表现为一条重要法则。“缘近先传”是把握机会的关键,因此应学会利用机缘、创造机缘推动跨文化传播;“为传而变”是传播效果的关键,因此应寻找适合对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主题、欣赏趣味的表现形式进一步细化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也遵循势差原则,即文化无优劣,势力有强弱,影响有大小。高位文化影响低位文化,优势文化影响弱势文化。借此王教授指出,在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应优化文化、增强自信、占据高位、把握主动。

讲座结束后,管永前副院长对讲座作了概括性总结。管永前副院长指出,王廷信教授围绕“艺术跨文化传播”这一主题,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从多角度展开详细介绍,以理性思辨和跨文化视角引导学生对艺术传播价值做出进一步认识与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王廷信,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传播》主编等职。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著有《锦笺记评注》《中国戏剧之发生》《昆曲与民俗文化》《谈艺论教》《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等著作,主编《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艺术导论》《梅庵琴派研究》等著作和教材。主要从事艺术理论、艺术传播、戏曲艺术研究。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1级硕士生韩祎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