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一讲于线上顺利举行。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Avijit Banerjee)教授做了题为 “中印文明话语∶从共同的文化走向共同发展”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丽明教授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师生20余人参加讲座。

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对话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故事,这种对话由两国人民的文化友谊而产生。阿维杰特教授指出,在古代,佛教是中印两国文明对话的源泉,涵盖了文学、艺术、社会实践等领域,然而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已被遗忘了几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与20世纪的十字路口才恢复。
阿维杰特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中国与古印度的文化交流。据考证,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佛教还未传入中国之前,商周文明与古印度古吠陀文明在观念和语言上已经有交流。汉代时,印度大量杰出的学者来中国传播佛教,两国于大约公元前2世纪建立通商纽带。阿维杰特教授特别提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中印交流。丝绸之路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跨洲合作的例子,而印度在丝绸之路中有突出地位——中国与罗马东西方贸易和商业的中间点,正是这样的重要地位使印度与中亚日益熟悉,许多文化思想也得以传播和交流。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古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影响中国。阿维杰特教授分别从音乐、舞蹈、文学、建筑四个方面阐述了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音乐方面,佛教僧侣带来了印度旋律,而印度音乐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乐器和旋律,如箜篌进入西汉后发展迅速。舞蹈方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北朝时期的舞蹈很可能起源于印度;隋唐时期,印度舞蹈技巧与隋唐舞蹈相融合,由此创造许多新的舞蹈。文学方面,佛教不仅传播了新的宗教,也将印度文学和文明传递到中国,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术语,如3世纪中国文学充满了源自印度的地理和神话元素,唐朝时期的中国文学与印度古典文学的结构和内容有相似之处。建筑方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建筑也被纳入中国。中国宗教寺院的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汉代、南北朝和唐代,分别是保留印度风格、印度风格基础上增加中国特色、寺院风格完全汉化。同时,印度建筑也对中国石窟技术产生了一定影响。古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例如印度词汇中的日常用品名称有很多都是由中文直接借鉴过来的。

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贵霜帝国和孔雀王朝时期。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古老贸易关系,在中印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10世纪末,中国皇帝派遣使团到印度发展贸易。印度朱罗王国的国王在公元1003年派遣史官到中国,丝绸、陶器、黄麻等产品贸易也在印度兴起。公元11到12世纪,在穆斯林商人的支持下,中印开展了更广泛的贸易交流,犀牛角、香料等商品进口到中国。到15世纪宋朝造船业技术创新,中国与印度的文化贸易互动进一步加深。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不仅让生活富足,更提高了双方的生产力和文明素质。
介绍完古印度与古代中国的交流后,阿维杰特教授将目光转向了现当代。由于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印各方面交流出现了停滞,而先锋者泰戈尔为两国对话交流打开了新时代,为两个文明开启新篇章注入了活力。泰戈尔1924年访问中国,于1937年在印度国际大学成立中国学院,为推动印度的中国研究和汉语学习、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维杰特教授特别指出,1960年以后,中印的教育合作在两国交流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的全球化不仅是资金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是教育和文化的全球化。中印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机遇和广泛的前景,印度的中文学习中心和中国的印度学习中心在不断增加,教育领域的相互交流将成为促进两国双边关系的新活力。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国以文明互鉴,以精神对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印文化是基于同质的东方多元文化,注重包容和自省,强调道德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与友爱。中印文明具有“和谐与差异”、“多样性统一”的价值观,为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一种对话与和谐共处的新选择。印度和中国都应该朝向更加友好的合作精神,提升广泛的文化和学术交流,展开更加深入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讲座结束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展望了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前景,也对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作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研究作了高度评价。随后,北京大学魏丽明教授表达了对阿维杰特·班纳吉教授的感谢,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印双方学术交流合作,为中印友好发展尽一份力量,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张芷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