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十二讲“近代日本人游记所见中华文明与中日关系”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1-2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2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国际大厦227教室成功举办题为“近代日本人游记所见中华文明与中日关系”的学术讲座。此讲座是我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的第十二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奉林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讲师李伟华主持。

讲座伊始,李伟华老师简要介绍了陈奉林教授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方向。陈奉林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日本史、东亚史和东方外交史,发表论文逾百篇,著有《东方外交史研究》《战后日台关系史》,合作主编《东方外交史之发展》《东方外交史中的日本》等。

讲座过程中,陈奉林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些团体和个人出于各种动机与目的,来中国从事文化交流、访古览胜和实地调查活动,把自己在华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予出版,从多方面、多角度记载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与中日关系是极有价值的。陈奉林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讲解。

首先是,游记中映现出的中华文明与社会生活。陈奉林教授带领大家从桑原骘藏、内藤湖南、德富苏峰等几位日本学者入手,介绍了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研究领域。陈奉林教授认为,从德富苏峰对中国社会吸引力与同化力的评论“无论什么样的新征服者,一旦踏上中国的土地,就会马上被中国化,也不得不被汉化”中,可以看出当时在日本游记作家眼里中国文明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吸引力。

在第二部分,陈奉林教授介绍了日本人游记的作者与中国社会各界名流的广泛交游。陈奉林教授指出,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世界观发生很大变化,提出“学者不可不去了解中国的一切”,并举例介绍了一些游记作家与中国政界、军界与名人的交流往来,在交往中达到了解中国的目的。

在讲座第三部分,陈奉林教授讲述了这些游记作者对中国地理、交通与矿产的调查。陈奉林教授强调,把日本学人不同时期的游记贯穿起来加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那就是虽然关注点不同,但总体上对中国社会的调查是深入而具体的,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社会状况的区域史研究知识谱系。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出特定时代日本人的视野与思想状态,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关头,他们走在了国家发展的前面,与日本对外政策相呼应,起到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在讲座的最后,在对日本人游记介绍的基础上,陈奉林教授深入分析了游记所反映出的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他指出,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日本人游记作者在华从事活动的动机与目的各异,记录的重点不同,有深浅差异与拙巧之分,但都能反映他们的中国观和急剧变革时代中日关系的基本走向。

李伟华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她指出,在东方学术史研究中,大量游记都是非常好的文献资料,为学者们探寻不同时空世界的文化联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后来学者应不断深入研究日本游记以及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史。从游记书写的变化与发展中也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演变行程。通过此次讲座,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游记研究的重要性,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中研究中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陈奉林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友好交流、互动,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赵依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