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现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回应——语境与主题”讲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5-20 [来源]: [浏览次数]:

2015年5月18日下午4—6时在北外东院英语楼118会议室召开了由英国学者Ann Talbot博士主讲的题为“现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回应——语境与主题”(Western Responses to China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Context and Themes)的专题讲座,该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由“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英语学院英国研究中心”联合承办。Ann Talbot女士为英国博尔顿大学哲学博士,著有《知识的海洋:游记文学对洛克著作的影响》和一系列文章。Ann Talbot博士通过大量图片和史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17、18世纪欧洲各界对来华传教士关于中国报道的回应,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杨慧玲博士主持了这次讲座,英国研究中心和汉学中心的研究生同学参与了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主要内容如下:17世纪初,天主教来华传教士逐渐在中国站稳脚跟,他们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并向欧洲发回大量全方位介绍中国的报告,这是14世纪以来欧洲所得到的最准确的关于中国的信息,本讲座旨在回顾和总结17、18世纪欧洲各界对这些信息的回应。讲座分为“语境”和“主题”两个大部分,“语境”部分通过大量图片和史实展示了17、18世纪欧洲真实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即经济和科技落后、战争和饥荒频仍、等级分明、宗教迫害严重。在这样的语境下,来华传教士向欧洲大众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社会安定、法制昌明、宗教宽容、土地肥沃、税收合理的中国社会,从而引发了欧洲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回应。“主题”部分将这些回应概括为上古历史纪年、国家政体、科技、经济和宗教哲学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孟德斯鸠、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洛克、坦普尔、魁奈等欧洲思想家对中国的回应。Ann Talbot博士的结论是17、18世纪欧洲的整体实力不如中国,这是当时欧洲对中国认识的大背景,我们在对这段历史进行现代解读的时候绝不能脱离这一历史文化语境。而今天的欧洲与中国又一次成为地位对等的国际力量,无论是“欧洲中心论”还是“中国中心论”都是应该警惕和避免的,“国际化、全球化视角”才是中欧互识的正确态度。

(韩凌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