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美国犹他大学吴伏生教授来中心讲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6-2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5年6月18日—19日,美国犹他大学语言文学系吴伏生教授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顾钧教授邀请,来我校做了两场学术报告。

吴教授的首场讲座于6月18日晚在逸夫楼515举行,标题为“信任与怀疑:中西对陶渊明诗歌的阐释态度”,讲座由顾钧教授,李真副教授主持。全校约一百位同学和老师参加了讲座。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吴伏生教授简要回顾了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按照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如其人”的理论,陶渊明自然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清心寡欲,淡泊宁静,执着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历来备受各代文人推崇。但是西方研究人员参照西方诗论,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观点。讲座的第二部分吴教授重点介绍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对陶渊明的阐释。在宇文所安看来,陶渊明成功之处在于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自我形象”,但是这种自我想象与诗人本人并不能完全吻合、“表面的角色”与“真实的自我”构成了“不可避免的双重性”。按照西方解构主义的观点,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融入自然的,“主客体之分”永远存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围绕宇文氏的观点,同学们提出了诸多问题,吴教授一一做出解答,并分析宇文所安是采用西方戏剧传统观众的视角来审视陶诗的,其结论有偏颇处,但也比较具有启发性。

吴教授第二场讲座于6月19日上午在西院综合楼1147举行,题为“来自异域的‘知音’‘圆照’:宇文所安对杜甫《旅夜书怀》一诗的解读”。讲座由顾钧教授主持。海外汉学中心师生与中文学院部分老师参加了这次讲座。

在讲座中,吴伏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著作《传统中国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当中对杜甫《旅夜书怀》的解读。吴教授认为,宇文所安选取了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律,旨在说明中西诗歌创作的最大差异,即中国的诗歌写作是作者经验的“自传”;而西方的诗人在写诗时更多的是“创造”,对观念世界的“摹仿”,诗人与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实质是没有关联的。至于宇文所安的分析方法,吴教授认为是贯通融合了中西诗歌批评最精华的部分,既有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提出的“六观”、“披文入情”,又有西方新批评理论中的文本细读。宇文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旅夜书怀》进行了不乏诗意的分析与评论,在“危”字等细节的把握上有超越中国传统诗歌评论的创见,并得出了“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总是将个人的思考与更伟大的实体相关联”的结论,这些在吴教授看来是宇文所安在异域对于杜诗的“圆照”,宇文所安因此当之无愧是杜甫的“知音”。

在讲座后的讨论环节,围绕“宇文所安选取华兹华斯作为对照来绝对化中西诗学的差异是否恰当”、“西方的诗歌真的与诗人没有关系吗”等问题,吴教授耐心回答了老师同学们的提问,大家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又一次证明来自异域的观照总能引发对自身文化思考的新角度。

吴教授的两次讲座得到北外2011办公室和亚洲信息研究中心的资助。

(陶欣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