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来访 >> 正文

历史学家包乐史访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0-17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14日,受中国文化部邀请,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著名历史学家包乐史(Blussé van Oud Alblas)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薛维华博士的陪同下,前往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北外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开始其中国访学之旅的第一站。

早上,包乐史教授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汉学图书馆与该研究院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学术座谈。包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早年在欧洲和台湾学习汉语的经历,并与在座的老师讨论了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在海外汉语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随后,包乐史教授介绍了欧洲,特别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他也对当前莱顿大学汉学图书馆的建设,表达了忧虑。最后,包乐史教授介绍了原藏于印度尼西亚的珍贵历史文献“公馆档案”,包括它的内容、发现过程、整理和研究。“公馆文献”是记录18-20世纪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曾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后为包乐史教授所发现,并经整理后,正在逐步出版。座谈结束之后,包教授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海外汉学图书馆,并为院刊《国际汉学》欣然题词留念。

此次座谈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主持,校办副主任薛维华博士代表校领导,对包乐史教授的到访表示了感谢,并赠送了礼物;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向包乐史教授赠送了她的新著《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並就京剧话题,同包乐史教授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向包乐史教授赠送了最新一期的《国际汉学》。

同天下午,包乐史教授在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汉学图书馆,为北外师生作了题为“开吧历代史记——雅加达/巴达维亚的中国人史”(“The Kai-ba li-dai shi-ji: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of Jakarta/Batavia”)的学术讲座。

在此讲座中,包乐史教授介绍了雅加达如何成为荷兰殖民地的历史。雅加达被荷兰人称为“巴达维亚”(Batavia),华人称其为“巴城”或“吧城”。它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政权“噶喇吧国(Kalapa)”(简称为“吧国”)的首府所在地和殖民地基地。随后,包乐史教授讨论了当时荷兰人对华人社会的管理,其中之一便是设立吧国公堂。该机构是荷兰殖民当局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和协调不同种族间的矛盾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最早可追溯至1619年。吧国公堂设有公堂(或称公馆,指官员审理案件、召开会议和处理公务的所在场所)、嘧喳唠厅(马来文“Bicara”的音译,意为“议事厅”或“审判厅”)、华人评议会(巴达维亚华人理事会)。与海外华人一般的民间组织机构不同,吧国公堂的官员来自荷兰殖民当局所委任的吧城华人,并以中国传统习俗治理华人社会。会堂所行使的职权有:对华人民事案件的审理查勘;对华人婚姻登记注册;对华人冢地、庙宇、义学、华人居住区等民政事务进行管理和维护。吧国公堂是东南亚历史上最早的华人移民社会管理机构之一,且以其丰富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闻名于世。现存的公馆档案分包括:公堂通知簿、公堂公案簿、户口簿、公堂清册簿、婚姻簿、冢地簿、金德院簿、寺庙簿、文化教育簿,时间跨度从1772年至1950年,是记录吧城将近两个世纪的华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史料。包乐史教授还对这批档案的整理与研究现状作了介绍。他指出,随着公堂档案文献整理工作的完成,以及资料的陆续出版,公堂档案对于吧城华人社会的全面研究,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包乐史教授还介绍了以该批文献为基础而成的代表作《18世纪末巴达维亚唐人社会》。该书通过分析《公案簿》和《婚姻簿》中的大量案例,揭示了18世纪末吧城华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介绍文献档案的过程中,包乐史教授还穿插了“王界偕其妻郑氏到吧城”、“武直迷邱祖官生前曾提议唐人婚嫁坐轿须罚款,死后遭唐人弃棺于途”、“郑春观谋告吧城富翁陈顺光,败诉后被流放至西琅(Ceylon)”等文献档案,向听者充分反映彼时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

讲座结束时,包乐史还勉励大家,多出国门,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和开阔视野。北京外囯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孙健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进行了总结。(杨尊显供稿)

主讲人简介:

包乐史(Blussé van Oud Alblas)教授,荷兰莱顿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华侨史研究专家。1946年生,曾在日本和中国台湾求学,1972年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1977年起至今,任教于莱顿大学历史系,主要讲授欧洲与亚洲关系史。

包乐史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东南亚和东亚史、海外华侨史、华侨贸易和殖民地时代的贸易与文化等,尤其是对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包乐史教授著述甚丰,多部著作已翻译成中文,包括:《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2009)、《中荷交往史》、《巴城公馆档案研究: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2002)、《东南民族研究》(2002)、《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1997)等,其名著Bitter bonds : a colonial divorce drama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Princeton 2002)曾获荷兰“金质猫头鹰文学奖”,另有论文数十篇。包乐史教授还曾担任多家学术杂志主编或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