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第三十四期“寻羊读书会”暨论文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第34期“寻羊读书会”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26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在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508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第34期“寻羊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隐秘的角落——文学与历史的微观纪实”,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吴元珺、雎弘睿、张诗雨、唐朵、汤蕙瑜五位同学分享他们的读书体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范冰彬同学担任了读书会的主持人。

吴元珺同学分享的书目是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她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讲解:作者介绍、作品内容对孔子形象的解读、《论语》的新译本,以及分享的总结。她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郑国,曾有人为他相面。那人评价孔子上半身有圣人之相,但下半身却显得不行,好像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丧家狗。孔子听到这番话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表示,自己的形象如何并不重要,对方说他像丧家狗,这个比喻非常贴切。这也解释了本书名字的由来。吴元珺同学分享了她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孔子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他有道德学问,虽然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他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同时也梦想恢复周公之治,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他也会彷徨,也会无奈,有时颠沛流离,无家可归。他虽然对自己的祖国绝望,但最终还是回归故里。晚年的孔子,年年伤心,心衰命竭,死于家中。无论他的想法是对是错,作者李零认为从孔子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雎弘睿同学为我们分享了蓝博洲的作品《幌马车之歌》,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作者背景、作品内容、历史背景、电影《悲情城市》以及电影引发的关于中国台湾“身份认同”问题的讨论。《幌马车之歌》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国台湾籍知识分子的时代悲剧。主人公钟浩东出生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自幼就富有民族意识。他带着妻子和同志冒险来到广东参加抗日活动,在大陆奋斗了六年多,经历了作战和流亡,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台湾。回到台湾后,钟浩东担任了基隆中学的校长,并展现了他办学的才华和风格。“二二八”事变爆发后,钟校长参与创办了地下刊物《光明报》。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光明报》事件曝光,钟浩东和其他涉案人员被捕,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多,最终在1950年10月14日被执行枪决。雎弘睿同学认为,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对时代背景和人物社会关系的精确考证中,不断展现出人道主义的光辉。作者描绘了钟浩东和钟理和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蒋碧玉与她的三个儿子之间令人心酸的母子之爱、钟浩东母亲至死不知儿子已逝的深沉母爱、以及钟浩东与蒋碧玉之间的夫妻之爱——然而,这些个人情感都被更大的革命同志之情,以及更广阔的同胞、国族与人类之爱所包围。雎弘睿同学谈到,虽然两人异代跨时,但是蓝博洲成为了一个可以真正理解钟浩东的人,虽为异姓,却情同兄弟。正是:相识何必曾相逢,萧条异代不同时。

张诗雨同学分享的书目是日本作家远藤周作所著的长篇小说《沉默》。该小说讲述了在江户幕府禁教的时代背景下,一名葡萄牙传教士罗德里戈不远万里到日本传教,其间所发生的暴力、恐惧、人性黑暗等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苦难和悲惨遭遇。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罗德里哥经历了信仰与反叛、圣职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怖、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等两难情境,这些情境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入现实的思索。张诗雨同学讲述道,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罗德里戈神父从坚定的信教到最后的弃教,看似是让人不齿且懦弱的行为,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地放弃天主教,而是开始能动地思考软弱之人、背叛之人的救赎问题。在此,罗德里戈虽然弃教,却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认识到对耶稣基督的爱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爱的践行才是基督教这一信仰的本质。

唐朵同学为我们分享的书目是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她娓娓道来了这本书中的“王氏”的故事——一位来自山东郯城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妇女。之所以称其为“王氏”,并非因其夫家在当地如何显赫,而是因为在历史洪流之中,她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她的死也只能在郯城的县志中留下草草两笔。唐朵同学认为,《王氏之死》这本书通过微观视角来看整体,王氏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广大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故事展现了清初中国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以及普通百姓在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的挣扎。史景迁通过王氏的故事,以独特的历史书写方式,复原了17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再现了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命途祸福,从而改变了历史研究的视角,启发了无数历史学者关注过去被忽视的普通人。

汤蕙瑜同学为我们介绍的是卡洛?金茨堡所著的《奶酪与蛆虫》 这部作品。本书的主人公梅诺基奥是一个山庄的小小磨坊主,因为异见遭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在法庭上他为自己辩护,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为后世的读者展现出了他的宇宙观。这是一部自下而上的历史,作家金兹堡教授并不局限于复原某个人的故事,而是深度阐释隐匿在历史深处的小人物的观念世界。汤蕙瑜同学先是为大家介绍了这本书名字的由来,之后通过“梅的阅读:《十日谈》《卡拉维亚之梦》”“口头文化与民间文化”以及“闪着光的思想”这三个部分展开分享。她认为,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弗留利还是一个带有明显古旧特征的社会。封建贵族阶层的豪门望族继续在宗教信仰上扮演支配性的角色,而一个小小的磨坊主居然笃定、坚决地阐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他希望有一个新世界,拥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在法庭上高谈阔论,愿意为了自己的想法而死,为了那些在他看来闪着光的思想。汤蕙瑜同学总结道,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或对或错都让他脱离于芸芸众生,不再像史书中一笔带过的下层民众那样泯然众人。

在各位同学分享结束后,大家交流了彼此的感想与心得,至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第34期“寻羊读书会”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佳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