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留学生赴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中心参观研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1-29 [来源]: [浏览次数]: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留学生赴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中心参观研学

11月22日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学”硕士项目留学生一行12人在教师田卫卫、曹慧敏、叶枝梅的带领下赴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即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以下简称缩微文献中心)进行了现场参观研学活动。缩微文献中心负责人王磊主任率文献编目与开发组组长朱庆华等工作人员进行接待,为研学师生介绍了缩微文献的前世今生,展示了相关工作的具体流程,并详细说明了该门技术在文献传存领域的现实地位和未来发展图景。

本次研学活动主要分为座谈交流和工作间实践观察两部分。

在座谈交流环节,师生们认真倾听王磊主任的介绍,了解了有关缩微文献的诸多知识,比如:综合存藏介质、存藏条件、异质存藏内容等情况来看,胶片缩微复制存藏的方式具有信息存储密度大、保存寿命长、记录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使用成本低、拷贝还原易等等特性,再比如有关缩微文献前世今生的历史脉络和当前在中国全境的发展情况,等等。

座谈后,研学师生在缩微文献中心文献编目与开发组组长朱庆华的安排下,由副组长朱立伟陪同带领,依次参观了各工作流程的操作间,并与相应流程的工作人员当面互动,进行了友好交流和深入学习。北外留学生们优秀的中文水平和敏而好学的深度提问学习精神,得到了张超亚、齐午月等国图方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参观结束后,留学生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参观感受。来自喀麦隆的李龙同学表示,本次研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第一次知道了缩微文献居然是唯一一种具有法律效力、可做法律凭证的复制形式,这让自己十分意外,但从文献方面来讲,无疑这一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据悉,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中心成立于1985年,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制定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组织并协调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对馆藏古旧文献和其他需要长期保存文献的抢救工作,下设5个科组:综合管理与典藏组、计划与协调组、摄制与技术服务组、数字缩微组和文献编目与开发组。该中心为抢救祖国珍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献抢救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23年底,共计拍摄抢救各类文献达19.42万种,8,318万拍。其中,古籍4.1万种、2,536万拍,期刊1.7万种、1,926万拍,报纸2,900余种、2,330万拍,民国图书13万种、1,486万拍,建国初中文图书3,300余种,40万拍。

本次参加研学活动的留学生均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学研究”硕士项目的在读学生。该培养课程隶属于国际儒联发起的“国际儒联学者计划”项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招收和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海外学者。在北外就学期间,除日常课程外,该项目国际学生还将有大量机会围绕中华文化和思想传统、当代中国发展等相关议题参加集中研修和实地考察,深入体验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供稿:田卫卫

供图:叶枝梅

审核:薛维华

供稿单位: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