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举行2025级迎新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3 [来源]: [浏览次数]:

9月1日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5级迎新会在国内大厦4号楼508会议室隆重举行。

国中院党政班子成员、研究生导师代表、2025级硕博新生、中外学生代表参会。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主任尤努斯·埃姆雷受邀参会并致辞。迎新会由教师党支部书记郭景红主持。

院长高金萍教授致欢迎辞。她介绍了国中院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色,指出国中院自1996年始建以来,始终致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世界中国学研究重镇,拥有张西平、梁燕、任大援等资深学者,以及一批极具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授,还有外籍专家麦克雷教师等,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实力突出的研究团队。

高金萍特别强调,2025年国中院招收的中外学生比例达到1:1,国际化程度位居全校前列,今年招收的16名国际学生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12个国家。国中院以“两高一平台”为建设目标,着力建设成为世界中国学研究高地、跨学科的国家高端智库以及多语种跨文化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高金萍以《礼记·中庸》的“尊德性、道问学”勉励新生,希望同学们注重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君子人格;常进图书馆与体育馆,以邹韬奋的诗句“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为榜样,成为德才兼备的学术人才。

著名汉学家、北京土耳其文化中心主任阿尤布教授向新生们分享了自己三十年汉学研究心得,指出吃苦是学术研究的必经之路,“学术研究要么好好干,要么就不干,不能自欺欺人。”他鼓励新生们重视一手资料研究,重视跨学科视角和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阿尤布教授邀请国中院师生到土耳其文化中心交流、实践,体验土耳其文化,进行合作研究。

国中院教师代表依次发言,为新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生涯建议。叶向阳副教授用“天堂中的殿堂”形容北外的学术环境,勉励新生们珍重在北外的国际氛围与时光;黄丽娟教授鼓励新生保持学术好奇心,在跨文化研究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柳若梅教授提醒新生,学术研究需要持之以恒,虽然过程艰辛,但终将内化为个人成长。麦克雷教授欢迎对早期汉学和古代西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研究团队;李真教授寄语新生在国中院实现“旧我的告别与新我的诞生”,唤醒潜藏的学术热情;王纪澎老师建议新生关注影视、出版、游戏等新兴业态,培养国际化和数字化研究视角;罗莹副教授特别强调拉丁语文献研究的重要性,提醒新生要珍惜时间,做好学术规划;管永前副院长鼓励新生坚持学术理想,在学术研究中保持愉快心情;黄一玫老师建议新生拓宽视野,在数字人文等新兴领域开展探索;李伟华老师期待与新生共同建构中国东方学体系,在三年时间里静心做好学问;杨宾老师用“迎、赢、盈”三个关键词表达了对新生们既努力拼搏,又保持诗意生活的期许;郭景红副教授寄语新同学积极求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为此深耕,希望新同学能在北外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中国学生班主任赵凯老师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古训勉励新生;国际学生班主任张凯老师表示,将用心为国际学生提供学业和生活支持;辅导员刘晓晗老师提醒新生,在专注学术之余,也要拥抱生活,结交挚友,度过美好的研究生时光。

2024级硕士生王红伟代表在校生,热情欢迎2025级新生加入。她为新生提出三点建议:“打开、扎根、连接”,要打开视野,主动接触不同文化;要扎根学术,系统阅读经典文献;要学以致用,将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25级硕士生李佳林代表中国新生发言,她以“放轻松、不设限、要勇敢”表达了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来自土耳其的2025级硕士生玛瑞用流利的中文发言,表示选择中国学是为了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希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总支书记薛维华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迎新会旨在通过师生互动,帮助新生初步了解学院师资与研究方向,为后续导师选择与学术发展打下基础。国中院有着浓厚学术氛围,希望同学们立足北外与国中院的深厚传统,以全球视野面向世界与未来,在多维互动中拓宽学术视野,传承发扬院训精神,“尊师重道、崇德问学”“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经过未来在学院学习生活的浸润,实现“从学习者到学者”的茁壮成长。

迎新会不仅是一次欢迎仪式,更是一次学术与文化的深度交流。迎新会拉开了国中院新学期中外学生联通培养的序幕,接下来将陆续开展新生学术指导会、导师双选等活动,为2025级新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撰稿:王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