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动员毕业年级师生共同开启新一年的就业工作,帮助同学们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科学规划职业发展,9月24日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国际大厦505教室举办“2025年就业工作动员会”。

研究院毕业年级师生围绕就业政策解读与求职能力提升,共同探讨未来发展路径。会议特邀北外国际处魏博老师、就业创业中心高百卉老师、北京成公教育米原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辅导员刘晓晗主持。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作动员讲话。她向毕业生提出四点建议:一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在复杂就业环境中保持定力;二要精心准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关键节点;三要保持积极心态,秉持“先就业、再择业”的务实态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接近理想目标;四要善用师生合力,主动向导师与辅导员寻求支持,协同应对挑战。

动员会上半场聚焦就业政策解析与经验分享。魏博老师结合丰富工作经验,系统解读了留学申请的政策与流程。她指出,留学是一项涵盖学术积累、语言准备、资金保障和心理调适的系统工程,建议同学们尽早规划、循序渐进。针对国家公派留学,魏老师特别强调申请者需满足“一流学生、一流导师、一流高校”的基本条件,并严格把握年龄与材料要求。她提醒同学们关注国家留学基金委官网(www.csc.edu.cn)等权威信息渠道,鼓励拓展留学国别选择,避免扎堆热门国家,以降低申请风险。此外,魏老师还重点讲解了文书撰写与材料规范,并提示同学们重视行前培训,保障海外学习期间的安全与健康。
高百卉老师深入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资源。她指出,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但灵活就业等多元形态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北外毕业生在外交、央企、金融、教育、互联网等领域的就业实例,高老师展示了学校丰富的就业资源平台,并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北京市推出的求职创业补贴、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等支持政策。她鼓励同学们主动利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国聘行动”等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并针对北京市落户政策作了说明,助力同学们实现从职业发展到生活安家的长远规划。
在公务员备考指导环节,米原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笔试与面试的考查重点。他表示,北外学生在行测与申论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面试表现往往成为决胜关键。米老师强调,面试答题需立足“政府立场”,即从公共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局限于个人视角。通过校园管理、公共政策、农村治理等多道模拟题,他现场演示了如何运用政策逻辑与治理思维组织答案,鼓励同学们加强换位思考与政策分析能力的训练。

在教师分享环节,叶向阳老师回顾了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变迁,鼓励同学们既要校准定位、放低姿态,也要勇于求助,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谢明光老师则提醒同学们,无论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都应坚定信心、审慎决策,在发挥跨学科优势的同时回应现实需求。
师生交流中同学们积极分享了各自的就业设想。多数人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表示将通过广泛投递简历以争取机会。不少同学倾向于“离家近、工作稳定”的职业方向,考公或考编仍是许多毕业生的优先选择。

会议最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薛维华作总结发言。他鼓励同学们保持积极端正的就业心态,自信面对挑战,在实践中持续积累、不断完善自我研究院将全力为同学们拓展就业资源、提供精准支持,助力大家顺利迈入职场。
撰稿 | 颜小雨
审核 | 薛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