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
(修订草案)(学科代码:050221)
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术前沿及相关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谨守学术规范;
3.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阅读专业文献的扎实功底;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关领域就有关重要的学术问题从事具有一定新意的学术研究,完成一篇反映自身独立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
4.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在高校、科研院所、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教学、科研、编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和从事比较文学、海外中国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5.作为“外国语言文化”下的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本学科设定三个研究方向: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
三、课程体系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方向修满学位学分为 36 学分,其中
1.学位公共课:7学分
2.通开必修课:4 学分
3.专业必修课:8 学分
4.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 16 学分
5.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1 学分
参加下列活动一项者,可记1学分:“三助”(助研、助教、主管);学术讲座2次;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1次。
四、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
中心鼓励研究生学习期间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如发表学术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参与中心的科研工作,除了按学校规定进行奖励之外,还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的范围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先考虑范围。
五、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原则上用中文撰写。
2.学位论文必须按照学校相关格式和要求,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
3.论文字数要求在2万字以上。
六、学习安排
1.制定切合中心学科方向要求的培养计划(在第一学期完成);
2.完成课程学习(在第一、二三、四学期完成);
3.中期考核(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4.开题报告(在中期考核后2个月内完成);
5.论文初稿(在第五学期末完成);
6.论文终稿(在第六学期中间即4月10日以前完成);
7.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后期即6月以前完成)。
8. 论文答辩之前应完成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七、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原则: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翻译史研究三个方向研究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建构其必备的知识结构。
2、课程设置方法:本方向课程分为二级学科通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类。所开课程既有专门为学生建构专业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也有整合本中心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基础知识、强化其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
3、三个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本方向以事实联系为基础,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本方向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全面研究域外汉学发展的历史、人物和著作,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历史与特点,使学生从历史学角度掌握世界主要国家汉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点。同时,本方向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法、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在中外互动之中研究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发展。本方向让学生对域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国别汉学的个案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对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总体有所把握,为在跨文化背景下展开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打下基础。
跨文化翻译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西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都体现为翻译史研究,不论是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文学,还是古希腊、罗马对异域文学的翻译,都展现出了跨文化翻译的特点。跨文化研究史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文化翻译、翻译作品以及翻译理论,从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近年来,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这一研究方向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本方向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实践,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学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从而为在跨文化背景下展开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
类别
| 研究
方向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期
| 周
学时
| 学分
| 考试方式
|
二级学科
通开课
| 17100010
| 1.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 1
| 2
| 2
| 论文
|
17100020
| 2.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
| 2
| 2
| 2
| 论文
|
专
业
必
修
课
| 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 17101010
| 1.中外文学关系史
| 1
| 2
| 2
| 论文
|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 17101020
| 2.中外文化交流史
| 1
| 2
| 2
| 论文
|
跨文化
翻译史
| 17101030
| 3.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 1
| 2
| 2
| 论文
|
专
业
选
修
课
| 国际
文学
关系
研究
| 17110010
| 1.外国的中国形象
| 2
| 2
| 2
| 论文
|
17110020
| 2.中国古典文学
| 3
| 2
| 2
| 论文
|
17101020
| 3.中外文化交流史
| 3
| 2
| 2
| 论文
|
17110030
| 4.海外汉学名著导读
| 2
| 2
| 2
| 论文
|
17110040
| 5.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文学
| 4
| 2
| 2
| 论文
|
17130010
| 6.翻译研究方法导论
| 4
| 2
| 2
| 论文
|
国际
中国
文化
研究
| 17110030
| 1.海外汉学名著导读
| 2
| 2
| 2
| 论文
|
17120010
| 2.中国文献学
| 3
| 2
| 2
| 论文
|
17120020
| 3.海外汉学文献学
| 3
| 2
| 2
| 论文
|
17120030
| 4.跨文化传播学
| 4
| 2
| 2
| 论文
|
17120040
| 5.东亚西学汉籍研究
| 4
| 2
| 2
| 论文
|
17120050
| 6.西方古典文化研究
| 3
| 2
| 2
| 论文
|
17120060
| 7.汉语研究史导论
| 2
| 2
| 2
| 论文
|
17120070
| 8.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 2
| 2
| 2
| 论文
|
跨文化
翻译史
研究
| 17130010
| 1.翻译研究方法导论
| 4
| 2
| 2
| 论文
|
17130020
| 2.当代翻译研究
| 2
| 2
| 2
| 论文
|
17130030
| 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 2
| 2
| 2
| 论文
|
17130040
| 4.翻译评论:理论与实践
| 3
| 2
| 2
| 论文
|
17101020
| 5.中外文化交流史
| 3
| 2
| 2
| 论文
|
17130050
| 6.外国文学中的中国
| 3
| 2
| 2
| 论文
|
17130060
| 7.外国汉学史
| 3
| 2
| 2
| 论文
|
17130070
| 8.中国典籍西译史
| 4
| 2
| 2
| 论文
|
17130080
| 9.中国翻译研究史
| 4
| 2
| 2
| 论文
|
17130090
| 10.外国翻译研究史
| 4
| 2
| 2
| 论文
|
八、课程介绍:
1、17100010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引导学生将细读中外学者所撰写的10部比较文学名著,如朱光潜《诗论》、钱钟书《七缀集》、杨周翰《攻玉集》、奥尔巴赫《摹仿论》、弗莱《批评的解剖》、艾田朴《中国之欧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对20世纪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有初步的了解。
2、17100020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简史
本课程将从历史、文献与方法三个角度全面梳理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历史。历史部分将初步勾勒出中文化域外传播的历史阶段,主要任务和代表性著作与学术机构;文献部分将介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主要书目以及多种主要的专题书目;方法部分将介绍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原则、翻译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基本原则。
3、17101010中外文学关系史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本课拟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范式下探讨中外文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影响研究将主要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切入,平行研究将从比较诗学、比较美学、主题学等方面切入。本课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4、17101020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与掌握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指示是从事中外文化研究的基本修养。本课程将全面梳理十五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历史、发展阶段,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物、代表性著作,为今后在中西两个方面的研究打下历史学基础。
5、17101030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伴随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界的“翻译学转向”和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在跨文化视野下对翻译进行研究已属当务之急。在跨文化视野下展开的对翻译学的研究,无疑也拓展了翻译学的视野。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授和文本阅读,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对翻译学的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
6、17110010外国的中国形象
本课程的目标是探讨自中世纪以来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延续与嬗变,希望通过对不同历史时代“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探讨“形象”形成、延续与变迁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同时,通过英文授课和引导学生阅读原典文献,增强其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献分析能力。
7、17110020中国古典文学
本课程通过讲授、梳理中国古典文学的五大支流: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小说、古代戏曲和古代文论,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文本,使学生清楚并了解古典中国文学的源头、历史脉络以及各个朝代文学思潮和文学家、理论家的代表性著作,为其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8、17110030 海外汉学名著导读
海外汉学名著研究包括20世纪初以来关于海外汉学的名家名著。20世纪上半叶,主要包括中西交通史名著、陈垣与汉学相关的名著、方豪与汉学相关名著、莫东寅《汉学发达史》等。近三十年,以若干家出版社出版的汉学名著为主,如中华书局“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世界汉学论丛”、“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等。本课程以导读、分读、讨论为基本模式,注重方法论指导,培养学生发掘课题及研究的能力。
8、17110040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文学
本课程主要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等为研究对象,论述西方文学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创作中对西方文学的借鉴。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1919至1949这30年间西方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中西文学关系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
9、17120010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主要介绍古代文献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中国古籍的分类、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古文献学及古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校勘学,使学生熟悉和学会使用《中国图书综录》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0、17120020 海外汉学文献学
本课程将以历史文献学为基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上,讲授海外汉学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海外汉学文献学行程的历史与发展,同时以海外汉学文献整理为基础讲述汉学目录学、汉学版本、校勘、辨伪学内容,对海外汉学的校本、网站、文献典藏做全面的介绍。
11、17120030跨文化传播学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的基本概念、涵盖领域、世界上主要文化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体之间的异同,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合作与共存的可能与机制,总结跨文化之间传播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加强对文化异同的理解和认识,消除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为其今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12、17120040东亚西学汉籍研究
晚明以后西学传入东亚,西学在东亚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以中国书的刊刻传播西学,这些近代以来刊刻的汉籍书目在整个东亚传播,成为东亚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程将梳理东亚西学汉籍发展的历史、版本的流变以及以汉籍为载体的西学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与接受。
13、17120050西方古典文化研究
欧洲今天的一些核心价值的概念和观念,均来自古希腊哲学、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传统。本课程将介绍各种古典的语言(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各种希腊哲学思想和罗马文化,从而使学生对欧洲文明的源泉有系统的了解。
14、17120060汉语研究史导论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问世之前,自16到19世纪的四百余年间,西方已经有数百部关于中国语言的研究著作流行于世。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明清官话的语音系统、近代汉语的词汇变迁和语法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其构成了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基础,是域外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本课程将对域外汉语研究的历史和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评价其对于中国语言学史的学术意义,为国内的汉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5、17120070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梳理1949年至今中国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影视广播、国际教育等领域所进行的对外文化传播历史,还包含中国国际经贸、海外援助、海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领域以中国人为中介的文化传播特点。从理论上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特点、基本规律、传播渠道特性,为服务当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16、17130010翻译研究方法导论
翻译学目前已经成为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进行翻译研究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项基本的学术训练。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翻译研究中可能涉及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当前翻译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17、17130020当代翻译研究
本课程按照时间的顺序,以流派统照代表人物的方式,对包括目的论、描写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翻译实证研究等进行讲述。内容包括该流派兴起的理论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以及该流派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批判性地阅读。
18、17130030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为翻译学研究拓宽了思路和视野。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研读并且探讨翻译学以及译介学中的重点篇目,以加深对翻译与文学、文化互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研究上来。
19、17130040翻译评论: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旨在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框架内容,使学生明确翻译评论的基本方法、策略、工具、模式等内容,能够进行多种题材的英汉的互译翻译实践和评论,讨论不同译者、作品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20、17130050外国文学中的中国
早期西方文学家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借助旅游报导或文字记载的作品。十八世纪借助欧洲哲学家对中国之论述,中国渐渐被接受为一理想的世界;十九世纪中国因国际地位卑微而引发负面之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出的中国典籍外译,中国的形象又有了转型。本课程通过对17世纪至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物、事物、思想与文化的讲述及其所表达的含义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形象”的演变历程。
21、17130060外国汉学史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全面论述世界自古至今的汉学发展史,主要分三个部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在专业汉学部分又具体分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美国等国别汉学。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世界汉学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国别汉学的个案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
22、 17130070中国典籍西译史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典籍西译的历史。内容包括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开启中国与西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新篇章,中国典籍陆续被译成西文(当时主要是拉丁文)在西方国家出版。19世纪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中国典籍被译成了很多种西方民族国家的语言,如德文、法文、英文等,使得中国文化为西方世界所了解。1919年以来,除了西方汉学家外,中国典籍又被留学欧美的中国学者、学生译成外文并在西方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23、17130080中国翻译研究史
中国翻译研究史有丰富的资源,其中古代的佛典汉译、明清之际的基督教及近代科技的翻译,以及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翻译,都为我们研究翻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献资料。本课程旨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翻译史的讲授,特别是以丰富的例子以及基于当代翻译理论的分析,让学生对中国翻译史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24、17130090外国翻译研究史
本课程旨在对世界翻译历史做较为全面的论述,梳理其主要发展脉络和流派,列举各个学派代表性的人物和主要翻译观点,以展现世界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全貌。除重点向学生讲授各种翻译理论产生的语言、文学、文化,剖析各种翻译理论观的异同外,还分析世界各国语言之间翻译与汉语和外国语言翻译之间翻译的差别。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
|
|
|
|
|
|
序号
| 工作内容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组织
| 具体内容和要求
|
1
| 学生报到注册
| 入学第一周
| 研究生处,中心
| 开学典礼、入学教育,研究生选课
|
2
| 新生外国语/第二外国语考试
| 入学后第二周
| 研究生处培养办、中心
| 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国语入学考试,达到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水平要求,可以免修、免考。
|
3
| 制定培养计划
| 入学后第一学期
| 中心、研究生处培养办
| 研究生明确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在培养单位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
|
4
| 课程学习
| 一般为第一至第三学期
| 研究生处培养办、中心
| 研究生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学习,课程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
|
5
| 中期考核
| 第五学期初以前
| 导师、中心、研究生处培养办
| 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等素质进行考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期考核表》并附课程成绩单报送研究生处培养办。
|
6
| 开题报告
| 中期考核后2个月内
| 导师、中心、研究生处培养办
| 对硕士生的论文选题理论意义、现实价值、资料来源、理论范围和依据、框架结构等进行论证和审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并附课程成绩单,制定论文进展计划和导师指导计划。
|
7
| 论文一稿
| 第五学期末
| 导师、中心
| 研究生按学位论文的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导师按论文进展计划严格把关,提出修改意见。
|
8
| 论文终稿
| 第六学期4月中旬
| 导师、中心、研究生处培养办
| 按《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打印并装订成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