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寻羊读书会”第十一期圆满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10-26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10月22日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寻羊读书会”第十一期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中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戏曲”。此次读书会由2018级研究生张思远主持,由研究生王雅楠、马佳琪、陈璐同学做分享,博士生赵冬旭、赵韵怡同学作点评。

在读书会开始,张思远同学以短小精悍的戏剧发展概要为开场迎来了三位同学精彩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分享,她们分别从他者审视、戏剧本身和戏剧作者三个角度出发对中国戏剧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王雅楠同学带来的主题为“英国汉学家杜为廉对元杂剧的研究”。她讲到英国汉学家杜为廉(William Dolby)是英语世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戏剧研究专家,通过梳理和分析杜为廉对元杂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探杜为廉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维,进而从“他者”的角度启迪本国的古典戏曲研究。她指出,杜为廉从关汉卿作为元杂剧的创作者以及援引中国的传统观念为出发点,对元杂剧的地位和形成原因做了分析。接着,又从《录鬼簿》及其续篇对元杂剧作家进行了研究,他不仅仅对剧作家的分布和写作水平有了个人分析,还对非汉族作家的重要性做了强调;接着从曲词、情节、音乐和声腔等方面对元杂剧的素材进行了分析,而且杜为廉对元杂剧的主题进行了分类与整理,比如爱情婚姻主题、以目连救母为主题的神道主题等等。最后,王雅楠同学辨证地指出,杜为廉虽然未能对元代这一中国戏剧的关键阶段提供更有创新意义的阐释,但他能从中国多民族的社会构成、蒙古人征战后的元代社会状况等角度解读元杂剧的发展,并以更为科学和周密的方法研究后代作家作品编选,重新梳理元杂剧的流变,对国内外戏剧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璐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主题是“浅析《牡丹亭》中的集唐下场诗”。首先,她讲到了戏剧中上场诗的起解功能,上场诗多为自报家门或宣示心态、目的,而下场诗则具有总结和换场功用,而且它在戏剧中总有音韵与结构上的双重美学价值。接着,她又指出,集句诗是将前人的诗进行重新组合的形式,脱胎于赋诗言志,而集唐诗于宋朝王安石之后独立于集句诗。集唐诗在宋元就有应用的例子,元末明初之时用在戏剧中就更多了,在《牡丹亭》、《长生殿》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消亡。陈璐同学指出,明代文人崇唐的风气和剧作家雅化作品以抬高戏曲的审美格调都对集唐诗在戏剧中的应用有所影响,因此这不完全是偶然现象。而汤显祖以文人身份为主,剧作有着强烈的个人抒怀性,她以《闺塾》为例,说明陈最良与春香唱的下场诗除了昭示剧情、体现人物之外,还有展示文学性的作用。她还讲到,集唐诗在戏剧中的消弭是案头化与表演化的冲突,本也无可厚非,是一种在舞台上的进步。最后她以电视剧《如懿传》、京剧嘎调与现代歌曲的对比作为例子,认为传统艺术手段以一定的规律与现在最通俗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马佳琪同学的主题是“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她以郑培凯关于汤显祖与《牡丹亭》的论文集向大家介绍了明代的大剧作家汤显祖。首先,她指出这是从一个不同于往常的视角来向读者展示了汤显祖对文化思想以及文学戏剧艺术的贡献,即以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感受创作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感受。接着从故事来源、文艺观、曲文艺术等方面讲到了书中对《牡丹亭》的一系列研究,又对《牡丹亭》和《红楼梦》之间的传承进行了分析。随后,她讲到汤显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其精神境界与艺术创作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达观的思想,锁定他对“情”“理”“梦”等观念的解释,探讨了达观的看法是如何影响了汤显祖。最后马佳琪同学指出这本论文集的第四部分总结概括了一些汤显祖的生平轶事以及后人对于《牡丹亭》比较小众的解读。

最后,本院博士生赵冬旭与赵韵怡同学分别对同学们的精彩分享进行了点评与交流,大家都认为在此次读书会中受益匪浅。真所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本次读书会圆满落下了帷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8级研究生贺明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