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切磋琢磨,相得益彰:跨校读书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4-02 [来源]: [浏览次数]:

3月29日下午,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北大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师生们共聚一堂,围绕各自的研学,开展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读书会。应北大施正宇教授之邀,本次交流由李真副教授带队,硕士研究生张天皓、左亚楠、韩雨、曾宝乐和张思远代表我院参加,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师生互动妙语连珠。

从日昳谈至日入,两校共有九位同学登台发言,他们分别来自海峡两岸与邻国日本,研讨的领域亦是各有千秋。时而远涉重洋,细数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汉语学习历程;倏忽登临欧陆,追溯法国汉语拼音方案的发展变化。分条析理,品评英国汉学家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译介之《大学》;开卷有益,细读法国外交官于雅乐(Camille Imbault-Huart,1857—1887)笔下的天师世家。陈中西文献于案前,始知《正音撮要》华英版本之损益;研两国学术于窗下,方见《汉籍解题》收书编目之特点。关注本土,探看英国学生译员在北京的生活;回溯历史,追寻伪满洲国学校的汉语教育;上下求索,从《教务杂志》考究清末民国之汉语教学。

左亚楠        韩雨        张天皓

多个国家的视角、不同语种的资料,同学们各显其能,一展当下所学。报告过程中,听众可随时举手发问,就某一观点即时同主讲人展开讨论。每场报告结束,老师们都会作出专业而中肯的点评,此间的建议往往帮助同学们打开新的思路、发现新的资料、引发新的探讨。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四小时的光景于谈笑中悄然飞逝,跨校交流增进了北外学生关于对外汉语的了解,亦加深了北大同学针对汉学的认识,两相互补、各有精进。适此良机,愿同侪少年奋发向上,两校学术百年长青!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思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