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系列讲座之“与焦虑共生”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4-18 [来源]: [浏览次数]:

由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毕金仪老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系列讲座之——“与焦虑共生”,于四月十五日下午三点在国际大厦222会议室如期举行。讲座现场座无虚席,除本院师生外,还有来自校内外各单位的师生员工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毕金仪老师首先告诉大家,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所关涉的问题无人不在经历。而与焦虑共存,就要先了解“压力”的概念。毕老师认为,在心理学上,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简单而言,就是一种人类的身心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在这个心理主观加工于身并反馈于外的过程中,将会有巨大的增添与改变。就此,毕老师向现场师生提出第一个互动问题:心在主观加工过程中都增添了什么?在毕老师的调动下,同学们给出了许多有趣的答案,讲座现场笑声不断。

随后,毕老师援引了一个心理学的术语——“矩阵”,并对影响身心反应中的心理加工过程的诸多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

一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中特别强调的童年经历。童年经历是人类最重要的阶段,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深,正所谓“你当下的痛苦无一不是对过往痛苦的重复”。这个阶段又分0-1岁的口欲期,1-3岁的肛欲期,3-7岁的恋母与恋父期。经过这三个阶段,人格塑造完毕,之后不会再发生特别明显的改变,而这其中形成的人格缺陷也难以修复。因此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

二是习得概念。毕老师在讲述此部分时,以腌酸菜为例,虽然白菜和盐的比例人们大致一样,但每个家庭腌制的酸菜味道仍会有很大不同。毕老师以缸中的汁液比喻家庭环境,把白菜比作孩童,说明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特点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三是修正。毕老师认为,人在童年阶段出现问题时,父母不应要放弃,而是要不断给予孩子机会。由于七岁以后的伙伴阶段会持续终生,那么父母应鼓励孩子交友和恋爱。这两者也是重要的解决方法。

四是自我认同。这一阶段一般发生在九岁,是青春期阶段人的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容。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社会,在适应的同时,迎接身体内荷尔蒙引起的变化,这个过程对孩子而言,已足够艰难;父母和长辈应注意呵护此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得到和体会被尊重的感觉。

五是归因。简单来讲就是面对外界的刺激,我们是把事情的责任归结于自身还是外部。

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和简明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上述因素之后,毕老师还与大家分享了焦虑与抑郁在病理上的一些相关知识:焦虑是对未来不正常的担忧,抑郁是对过往的不间断的完美主义的批评。焦虑之人往往聪明,且有较强的控制欲。

讲座的第二阶段,毕老师耐心解答了梁燕院长之前收集的来自学生的九个提问。

第一,“失眠是否是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毕老师指出,睡眠障碍分三种:入睡困难——与焦虑有关,早醒——与抑郁相关,碎片状睡眠——严重者(每天不足五小时且持续一周以上)会有精神疾病风险。抑郁状嗜睡是低唤醒,没有起床的欲望,感受不到一切欲望,但症状不超过两年,且家庭成员不曾患有抑郁病史,则患抑郁病的可能性很小。毕老师还提到,失眠与社会安定直接相关,治疗睡眠、精神病类的药物没有技术壁垒,属于世界共享;而且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毋需担心其负作用,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积极合理用药。

第二,“如何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随着成长很难轻易得到快乐怎么办?”毕老师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只要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事,即使有情绪起伏也非常普遍,不要在有负面情绪的同时再苛责自己;而随着自己操控世界能力的提高,须由长辈、上级来决定的事情对自身的约束力会逐渐减轻。只要心理问题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那么这种心理问题应该说比较安全的。

第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毕老师回答说,被破坏信任的一方如果想要继续维持关系,会有更大的修复负担而且需要快速修复,因为人的内心一般比较脆弱,最不能承受的情绪就是愧疚,长时间的愧疚会产生逃离和毁灭两种行为后果。

第四,“如何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毕老师建议,如果在这方面过于倦怠,则应该尽力去体验一次美好的恋爱,这是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获得身心愉悦最有效的方法,由此也会看到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必刻意为此焦虑。

第五,“大道理懂,却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毕老师说,人这一生还很长,要懂得的道理很多,青年学生不应该过早考虑这个问题。此外,应警惕家庭成员对本人在人生态度上的负面影响。

第六,“如何克服社交恐惧?”毕老师谈到,如果是症状级别的社交恐惧则需用药,如果是因倦怠而回避人际交往,则需尽快凭借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合适的环境。

第七,“如何克服拖延症问题?”毕老师认为有此问题者,是一类有着超强能力的人,他们生于一个不停鞭策孩子且赞许很少的完美主义父母家庭,但他们的自尊尚未磨灭,故以拖延症来进行回击和抵抗。

第八,“如何解决同龄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在毕老师看来,这是自尊心强的一种表现。有这种自尊心的人,在其人生的道路上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他人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这一现象,是因为在中国,百分之九十三的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倾向,而且“比较”或“攀比”的心理无处不在,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忧,事实上,在比较中适度焦虑也会驱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九,“年龄焦虑的问题怎样面对?”毕老师认为,在三十岁之前考虑此问题为时过早。她着重谈及了中年危机:青年时期在迷茫中努力前行以后,进入对人生目标更为明确的中年,由于事业提升的瓶颈、儿女青春期的烦扰、朋伴地位的差异等等巨大压力,尤其是夫妻双方发展不同步带来的的婚变,成为这场危机中最典型的特征,人生也会由此产生重大的顿悟和转折。

讲座的第三阶段,为舒缓气氛,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趣味与专业相结合的“性格影响对压力的反馈”测试。因为性格是影响压力反馈的重大因素,这项测试很有借鉴之处。测试由四十道题组成,每题都是由描述自我行为性格等特征的四个选项构成,被测试者只可选择其中最接近自己的一项,最后统计出所选各个选项的数量并计算出得分。待同学们答完,毕老师针对四个选项解释道:A型人格是外向“麦霸”型人格,要掌握绝对发言权,心无芥蒂又轻易原谅自己,对事情不以为意,且容易获得快乐,承受压力的能力极强。这是一种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的人士。B型也是外向型人格,有极强的行动力和责任感,重视别人的承诺,不轻言放弃与原谅。如果是他的下属,虽有很大压力但不会承担额外责任;如果他们是下属,则会挑战权威。此类人易患心脑血管类疾病。C与D都是内向型人格,C类极有想象力但行动力差,计划完美但不断否定自己,思维缜密而恃才傲物,因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不轻易接受批评。易患抑郁症。D型非常温和,与世无争,毫不在意自己的利益被攫取,不主动表达意见,但这些忍耐是为了获得平和的人际关系,并非真的不在意。有患癌风险。

讲座最后,梁燕院长进行总结。她表示,这次讲座对人生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其对人所形成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性表现,毕老师都从心理学角度给予了精彩的阐释和清晰的解答,犹如“一场心灵的按摩”,有吐故纳新之感。毕老师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这次讲座既非常专业又风趣盎然,令大家获益良多。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梁院长再次感谢毕金仪老师为北外师生们带来的这段有益又有趣的美好时光,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笑声中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孙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