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从中西文化交流到五四运动:一个世界史角度的省思”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5-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5月6日晚上7点,比较文明与跨文化研修班系列课程第九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3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的夏伯嘉(Ronnio Hsia)教授主讲,题目是“从中西文化交流到五四运动:一个世界史角度的省思。”本次讲座由北外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夏伯嘉教授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同在座的老师同学分享自己50年前作为一名香港青年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的澎湃激情,以及爱国热情。夏教授认为,五四运动有窄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因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是指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中国人所进行的深刻的自我反省。所以,广义的五四运动除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外,还包括此前兴起、此后得到发展的新文化运动。

接下来,夏伯嘉教授从世界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夏教授认为,五四运动促使爱国主义的急剧发展,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化。五四青年求新求解放,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就政治意义而言,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反思一战。夏教授引用傅斯年的论述比较了在欧洲的挑战之下,中国和土耳其相同的历史命运但截然不同的选择。就文化意义而言,夏教授认为中国五四运动堪比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夏伯嘉教授的报告结束之后,张西平教授对报告作出了点评。张教授认为夏伯嘉教授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比中国和土耳其的历史,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张教授说,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局限于在中国研究中国,更需要在世界史视野下研究中国。从世界史或者全球史的角度,一战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二战则推动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一直是根据世界形势来调整自己,所以对中国的研究离不开世界史的维度。

讲座最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就“教会大学和20世纪20年代的反基督运动”、“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对台湾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和土耳其的比较”、“当代台湾问题”、“妈祖信仰”以及“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对今日青年的建议”等问题同夏伯嘉教授进行了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2018级硕士研究生时双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