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第17期研究生“寻羊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2-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6日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十七期“寻羊读书会”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走近专业汉学家”,对正在学习西方汉学史的研一同学来说,这是一个既亲切又新鲜的话题。读书会由2019级研究生司君琪主持,由周娟、项丹蕾、吴康飒、陆思瑾四位同学分享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会在司君琪同学幽默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序幕。周娟同学为我们介绍了美国汉学家赛珍珠的生平,着重讲述了赛珍珠早年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及与中国文人的交游,用一系列趣味盎然的轶事使大家感受到了这位作家和中国的结缘之深。项丹蕾同学用一个小视频作为开场,让同学们了解了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贡献。马悦然作为诺奖评委会里唯一一位通晓中文的学者,大半生都致力于为中国文学搭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基于对中国文化数十年如一日的探寻,他对中国有着一种遥远的乡愁,用汉语写下了不少散文记述自己在中国度过的岁月,坦率真诚的文字显露出闲适幽默的生活态度,读来给人不少触动。

吴康飒同学的汇报以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及他的红学研究为主题。她介绍了浦安迪与《红楼梦》的结缘,以及其著作《<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和讲稿集《中国叙事学》。浦安迪依托西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神话原型批评,将这种原理运用到《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两方面,用阴阳二元对立和四时五行的循环理论来阐发《红楼梦》的情节意义。在《中国叙事学》中创造性地提出 “奇书文体”的文学范式,认为这是明清长篇小说中一种独特的美学模式,并将明清长篇小说定性为“文人小说”。浦安迪的汉学研究得到了数位中国学者的肯定与称赞,认为他“将中国文学置于丰富的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中,开辟出新的视域与趣味”。

陆思瑾同学分享了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的代表著作《叫魂》。“叫魂”是发生在1768年中国的“妖术”恐慌事件,并逐渐演变成全国性的除妖运动。孔飞力分析了“叫魂”事件引起恐慌的原因:民间信仰对夺魂妖术的恐惧、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使人们对陌生人充满敌意、经济发展对生存的无形威胁和“削发令”政治背景下民众对被别人割去发辫的恐慌。孔飞力以“叫魂”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皇帝、官僚、百姓三方百姓心理的阐述来说明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晚清历史发展的影响。他对美国汉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清代政治问题自此不再只是海外的奇闻趣谈,而是值得重视和被纳入美国社科研究之框架的典型案例。

正值寒冬,室外北风呼啸,读书会一如既往气氛和睦,室内暖意融融。同学们齐聚一室分享研读心得,为数十年前汉学家们和文人们的旧事会心一笑,也为中西文化相遇时那“交汇时互放的光亮”感动。本次“寻羊”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愿同学诸君学海徜徉能常有收获,精进不休。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9级硕士生郑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