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佳期一会|第十九期“寻羊读书会”暨论文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12月21日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十九期“寻羊读书会”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围绕中外爱情观展开探讨。同时,研究生会还邀请到了研三的陈斌玉和时双骜两位同学为大家带来论文写作经验的分享。在2020级学习委员黄欢华的主持下,曹雨芊、刘畅、闵洁茹、龙腾和汪语盈等5位同学为同学们分享了精彩的读书报告。

陈斌玉同学从论文写作内容、投稿过程及刊发时间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投稿经验,针对同学们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解答。陈斌玉谈到,论文写作要注意阅读积累,重视平时的课程论文写作,注意捕捉读书时萌发的想法并且深入挖掘。写作过程中要反思自己是否进行了分析、概括、比较和总结,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可以参照学校历年学术论文奖励名单及图书馆的期刊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投稿。此外陈斌玉还针对如何投稿及投稿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随后研三的时双骜同学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的分享。时双骜谈到毕业论文的写作首先要通过上课的积累和平时文献的阅读来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在选定研究方向以后进行系统性地阅读以及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这样写起来才能够有条不紊。此外时双骜还提醒同学们研究生三年的时光过得很快,大家应尽早找到自己兴趣并开始系统阅读构建自己的论文框架。

接着五位研一新生围绕爱情主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曹雨芊同学从尼采的悲剧核心思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美学冲动出发引出了自己所探讨的主题,她指出痴迷狂醉的酒神状态是对日常生活、道德界限和法律原则的破坏,而爱情中的女性正是在这种状态下陷入爱情的困境。此外她还从文本出发对外国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及中国作品《红楼梦》和《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作品中的女性困境及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刘畅同学从精神分析角度介绍了简·奥斯汀《爱玛》和张爱玲《心经》中的“厄勒克特拉情节”。刘畅通过弗洛伊德引入“厄勒克特拉情节”概念,指出父亲是女性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父亲这一角色被赋予了诸多的文化想象和象征的内涵。随后就简·奥斯汀的《爱玛》和张爱玲的《心经》中的女主人公身上“厄勒克特拉情节”进行了探讨,使同学们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闵洁茹同学与大家分享的是杜拉斯《情人》与王安忆《我爱比尔》的形象学解读。她从杜拉斯的个人背景出发引入《情人》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并指出这是法国人通过贬低“他者”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身份文化认同,同时进一步谈到杜拉斯的情人形象的塑造其实是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物。同样王安忆的作品《我爱比尔》中的主人公比尔也是一个异国形象,作品中谈到的不仅是爱情的困境,还隐含了第三国家的困境。最后她以“今生未必重相见”做结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于爱情的思考。

随后龙腾同学声情并茂的分享将大家的思绪带入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子君和涓生由个人主义驱动的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最终走向失败,感情破裂以后他们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但是二人并没有获得新生,而是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当历史照进现实,龙腾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令我们看到了文字锋利泼辣的鲁迅先生对于爱情的独特思考。

最后分享的汪语盈同学为我们讲解了负心女子痴情汉——传统叙事模式的继承与背叛。她首先梳理了“负心女子痴情汉”这一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并指出这一模式到巴金的《寒夜》渐为成熟。随后以茨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分析了“负心女子痴情汉”的海外模式,并通过格雷马斯矩阵分析了《寒夜》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深层结构,在中外对比下寻找这一传统叙事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时值冬至,佳期相会,同学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在经典文本中感受爱情的魅力。第十九期“寻羊读书会”暨论文经验分享会在笑语中落下帷幕。凛冬既至,亦愿我们有佳人相伴,温暖前行。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郝聪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