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下午3时,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六讲——《谈谈当代经典戏剧再创作及戏剧评论的几个问题》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波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叶向阳副教授主持。
夏波教授的本次讲座主要从经典戏剧再创作和戏剧评论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本就是戏剧实践发展的“一体两面”,二者联系相当紧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戏剧艺术整体性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夏波教授总结了经典作品再创作的三种方式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同时,分别从戏剧本体、创作者、观众和评论者自我四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当代新媒体视域下戏剧评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讲座伊始,夏波教授对原创戏剧和经典戏剧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原创戏剧是根据现实与历史生活、完全基于创作者个人能力进行的原生性创作,而经典戏剧是伟大戏剧家通过自身的独特生活感受所创作的能够深刻反映人类母题,并经受了时间洗礼、能够跨越时代、地域及民族局限具有永恒性的作品。他进一步指出,经典戏剧的“永恒性”内容主要包括深刻思想情感的丰富性、鲜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新颖独特戏剧语言的丰富性三个方面。这也要求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整体创新与有机统一。夏波教授强调,戏剧创作应该“两条腿走路”,原创戏剧和经典戏剧再创作并行。
随后,夏波教授梳理了经典作品再创作的三种方式及常见问题。第一,在舞台上尽可能地还原原作。这种对剧作内容的完全模仿利弊兼具,优势在于忠实原作,有助于正值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戏剧基本理论、概念及创作规律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劣势在于容易限制创作者个性化的二度创作的主体自由,最终呈现出单一乏味的舞台面貌。第二,在尊重原作主旨精神和符合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戏剧语言对剧作进行新的解读,即“守正创新”。比如,黄佐临先生四十多年前在改编布莱希特的戏剧《伽利略传》时,曾将其中不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部分略去,而突出了知识分子为了科学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当时中国社会尊重知识、肯定科学价值、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时代精神产生了深刻共鸣,因此大获成功。第三,保留原作题目,仅选用其中的一段或几句话,对戏剧内容进行全新再创作,使之呈现出与原作截然不同的面貌。许多先锋戏剧在这方面探索很多,备受关注。这种方式同样有利有弊,虽创作者获得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但也可能由于过度追求创新而产生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艺术质量不高的状况。
接着,夏波教授探讨了当前经典作品再创作中的其他几个问题。第一,观念化问题,即戏剧创作只停留在观念层面,使人物成为观念的“传声筒”和“宣讲人”,而未将其内化于人物的具体行动和细微情感之中,戏剧不可避免地陷入单纯“符号化”表演的窠臼。第二,外部化问题,即“戏不够,歌舞、灯光来凑”,戏剧创作过于关注外部手段,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内核对观众心灵的震撼作用。第三,媚俗化问题,要么一味讨好和迎合观众,丧失了创作者的主体性,要么为了吸引眼球,为求新而求新,抛弃了思想深刻的内容和独特感受,徒有其表。第四,跨文化戏剧创作中的文化隔膜问题。如波兰导演陆帕根据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所改编的同名话剧,在这方面就表现得就很突出。
最后,夏波教授分别从如何面向戏剧本体、创作者、观众和评论者自我四个维度出发,全面阐释了当代新媒体视域下戏剧评论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面向戏剧本体,也就是对艺术本身进行的价值判断。首先,需要“就戏论戏”,戏剧绝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根本还是要给予观众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思想情感上真实真诚地去触动观众。此外,进一步评判一部作品的高低好坏,还要将其放到戏剧发展史中与国际国内同类型作品进行比较评判,只有通过这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评价,才能看出这部戏剧作品的创新之处及价值所在。第二,面向创作者。应该主动自觉地去了解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客观认识其创作初衷和意旨,避免由于评价者先入为主,过分以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一部作品,从而产生偏激意见。第三,面向观众。评论者既要成为创作者的知己和诤友,同时也要成为观众的代言人和引路人,发挥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作用,做到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第四,面向评论者自我。夏波教授精准概括为“诚能公勇”四个字,“诚”即真诚;“能”指具有对戏剧影视艺术创作深入了解评析的专业能力;“公”是摒弃私心私利、不畏权势、不讲假话的一颗公正之心;“勇”主要表现为独立的品格等精神勇气。作为戏剧评论者,理应保持坦诚勇敢的独立品格和对人对己的质疑精神,这在新媒体快速崛起的时代尤为重要。
讲座结束后,叶向阳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尤其对夏波教授提出的“评论者应秉持独立的品格”观点表示了高度认可与赞誉,他指出,不仅在戏剧界,包括文学界在内的所有学术批评者都应该保持这种珍贵的品质,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1级硕士生张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