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讲座“康熙与路易十四——中法文化交流的缘起和高潮”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主编李晟文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郭景红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晟文教授介绍了明末清初第一批来华的17位法国传教士。作为其中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金尼阁翻译的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关注。17世纪,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及大臣监科尔伯的密切关注与亲力筹备之下,以科学考察名义派出的法国传教团到达中国。李晟文教授由康熙统治时期法国传教士来华的时代背景、传教团的内部构成及传教士的中国化传教策略等部分入手,宏观上描摹了中法交流的缘起,解释了这一时期法国传教团在华崛起的原因。
李晟文教授随后从微观角度讲述了“康熙与路易十四”时代中法两国之间展开的“西学东传”和“中学西传”的具体实践。来华法国传教士成为中法交往的沟通桥梁,譬如白晋、张诚、王致诚、蒋友仁等人促进了西方天文学、数学、机械学、地理学等学科以及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在清朝的传播和实践。与此同时,白晋、李明、马若瑟、宋君荣、蒋友仁等人也对汉语、四书五经、中国戏剧、中国社会民俗、中国政治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和介绍,传教士群体关于中国的著作为法国了解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还对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西传路径中,李晟文教授则以李明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介绍为例深入解析。李明撰写《中国近事报道》一书旨在为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辩护,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介绍以及对中对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治制度的赞美,对18世纪欧洲思潮影响匪浅,成为当时启蒙思想家们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李晟文教授看来,明末清初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峰,也是中法关系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中法关系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讲座最后,郭景红副教授真诚感谢李晟文的精彩讲座,并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学院学生从自身研究方向和学科背景出发踊跃提问,李晟文教授给予了见解深刻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2级硕士研究生陈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