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一讲“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原则”顺利举办。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张西平教授主讲,郭景红副教授主持。
围绕“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原则”的讲座主题,张西平教授从“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世界汉学研究的性质”“世界汉学研究的两翼”“世界汉学研究的方法”“世界汉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五个方面徐徐展开了讲述。
关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张西平教授认为其大致可以分为十类,分别为“海外汉学家研究”“国别汉学发展史研究”“国外汉学专书研究”“国外汉学研究的学科类研究”“国外汉学机构研究”“汉学家典籍与当代文学翻译研究”“域外汉籍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国外汉学文献学研究”和“国外汉学家口述史研究”。
其中,张西平教授表示,有关海外汉学家、国别汉学发展史、国外汉学研究的学科类研究以及国外汉学机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需要研究者具备殷实的知识储备量和充裕的时间去进行深耕细作才能获益良多。对于有志于从事海外汉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张西平教授建议大家应从国外汉学专书、汉学家典籍与当代文学翻译的研究、国外汉学文献学研究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用充足的时间打好文献学和目录学的基础,厘清方向,沉淀知识,为日后从事更广阔的世界汉学研究课题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
有关“世界汉学的性质”,张西平教授指出,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域外汉学(中国学)是一种文化间的知识系统,因而,既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外国学问,也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中国学问,不能以单一的角度来看待海外汉学,海外汉学实际上是一种披着外衣的中国学问,是中国知识的一种世界性表达。因而,张西平教授勉励在座各位师生要对中国的知识与文化、对汉学家所在国的知识与文化这两个方面都要有较好的理解,如此,才能更进一步体会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
随后,张西平教授说明了“世界汉学研究的两翼”以及“世界汉学研究的方法”。世界汉学研究的两翼即“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和“汉学影响史研究”。张西平教授指出,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直接回答了“中国文化是如何传入世界各国”的问题,彰显了中国知识的世界性;而对汉学影响史的研究则反映了世界中国观与中国形象的发展与演变。同时,在进行世界汉学研究时,张西平教授提倡研究者采用历史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批评的中国学等方法从事世界汉学研究。
最后,张西平教授强调了“世界汉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张西平教授提出做好海外汉学,学者们必须内外双修,必须从一般性域外汉学知识的介绍者,转变为专业学科的学者,为中国学术的重建和世界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座结束后,郭景红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世界汉学研究的天地无限广阔,广大年轻学者大有可为。与会师生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及相关积累向张西平教授积极请教,讲座圆满落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燕彩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