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朝鲜时代汉字记录文化与汉字学文献”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0-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3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朝鲜时代汉字记录文化与汉字学文献”顺利举办。讲座由韩国明知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东亚细亚研究所所长姜允玉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教授主持。

姜教授将讲座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汉字对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朝鲜时代的汉字学文献研究”,其中第二部分包括3个文献研究例子:《说文》文献研究、“字书”文献研究和“书体”文献研究。

首先,姜教授描述了“寻找朝鲜最早使用汉字的时间与地点”这一研究的探究过程,向同学们强调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相佐证的“二重证据法”的重要性,并且补充说明要注意使用域外文献补充本土文献的研究方法。

随后,教授又重点介绍了木简文化。木简在中国和朝鲜半岛都使用过,但是木简的用法和样式在当今研究中被发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中国木简传到朝鲜之后有本土化的现象,这种本土化的现象值得研究者关注。

讲解完这一例子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丰富的、可供研究使用的文献网站。她多次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治学的妙方。她强调写论文、做研究要用好方法,也要多学习一门语言,以扩展文献阅读的范围。她强调韩国有丰富的、有关中国资料的数据库可供各位学者研究。

回归讲解内容本身,姜教授讲授了“汉字传入到韩半岛的过程”“汉字对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影响”“汉语对朝鲜时代记录文化”和“汉字与民间儒家思想记录文化”这四个主要内容。她提到了如《朝鲜王朝仪轨》这种国家官方层面上的汉字著作,也介绍了像民间儒生所写的中国见闻录《漂海录》。对于《漂海录》的研究,姜教授展示了她的相关论文,也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她对儿化音现象、俗语都有广泛且深刻的探讨。

由于讲座时间有限,姜教授略讲了第二部分的内容,以例子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并且仍不忘启发同学们将她所介绍的内容与中国的情况联系起来做研究,指出这些研究领域仍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讲座结束后,管永前副教授总结了姜教授的讲座,赞美了姜教授研究之深、价值之大。她的讲座呈现了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促进中韩之间文化和文明交流、中国文化在域外流变的很有代表性的个案,揭示出两种文化高度融合、水乳交融的历史事实。姜教授提供了众多的域外文献资源给国内的学者,她所强调的方法论以及她的研究品格给予了青年学者们莫大的帮助与启示。参与讲座的师生与姜教授积极互动,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贾文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