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四讲“中国戏曲在海外的译介、演出与研究”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0-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5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2024“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四讲“中国戏曲在海外的译介、演出与研究”成功举办。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原院长梁燕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王鸿博副教授主持,美国纽约皇后区图书馆馆长王小良教授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梁燕教授简要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北外“双一流”重大标志性项目成果——《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8册),内容涵盖6个语种,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研究者对中国戏曲的记述、评论和研究,有18、19世纪英美文学与戏剧中关于中国戏曲的评论,有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者关于中国元杂剧作品的研究,有当代俄罗斯学者关于中国明杂剧的研究专著,有当代德国学者关于中国京剧理论家齐如山的专门研究,有当代意大利学者关于中国戏曲历史的叙述,有当代北美学者关于中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的专论。译者多为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毕业的博士或在读的博士生,这些成果的学术性、前沿性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梁燕教授切入主题,紧紧围绕着“中国戏曲在海外的译介”“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演出”“中国戏曲在海外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讲授。

首先,关于“中国戏曲在海外的译介”,梁燕教授从“欧洲传教士笔下的中国戏曲”“元杂剧在海外的译介”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梁燕教授讲道,葡萄牙多明我会士加斯帕·达·克鲁士、西班牙天主教奥古斯丁会修士门多萨、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都在其相关著作中对中国戏曲进行了讨论和记录。其中,加斯帕·达·克鲁士在其《中国志》里描绘了中国戏曲在新年演出时的热闹情形;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到了当时泉州知府、福建巡抚招待拉达神父时所举办的戏曲演出场景;而利玛窦更是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下了自己最初接触到中国戏曲时的内心感受:“我相信这个民族真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 梁燕教授还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诗句来说明汤氏与利玛窦的神奇相遇:“二子西来迹已奇,黄金作使更何疑。自言天竺原无佛,说与莲花教主知”。根据徐朔方的《汤显祖与利玛窦》一文考证,“二子”指的就是当时在肇庆的利玛窦和石方西(Francesco de Petris,1563——1593)神父。

在“元杂剧在海外的译介”这一节中,梁燕教授着重梳理了英国的德庇时、小斯当东,法国的儒莲、巴赞、小安培、富尔格,意大利的晁德莅、美国的祖克等人翻译的《老生儿》《汉宫秋》《岳阳楼》《西厢记》《赵氏孤儿》《灰阑记》等元杂剧作品。她指出,继18世纪“中国热”之后,中国戏曲在19世纪陆续被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翻译介绍到欧洲,其中《窦娥冤》更是被多国学者注意和改编。如19世纪英格兰旅行家小斯当东在其《异域录》中收录了英文译作《窦娥冤》;随后,法国学者安东尼·巴赞节译了《窦娥冤》第三四折,试图通过该剧本了解中国元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紧接着,《窦娥冤》第三折又由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安培重译,其重点突出了《窦娥冤》中窦娥被斩的灵异场面,描绘了窦娥父亲翻阅卷宗时遇到窦娥冤魂伸冤的场景,极大地凸显了《窦娥冤》的奇幻氛围;除此之外,法国诗人都朗·富尔格于1845年转译了《窦娥冤》第四折【得胜令】一段;1925年美国汉学家祖克尔摘译了《窦娥冤》第三折诀别婆婆的片段。讲解过程中,在座师生都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经典在海外传播的广泛性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力。

其次,在讲解“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演出”这一节的内容时,梁燕教授以梅兰芳与京剧为切入点,综合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展示了中国戏曲在海外演出时所收到的巨大反响。梁燕教授指出,1919年5月7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评论《梅兰芳〈天女散花〉》:“姿容美,声音美,服装也极美。最紧要的是舞蹈,可以说大体轻妙,精致极了。”193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梅兰芳演出:“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实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者刺绣的帷幔。”1935年,苏联著名的戏剧家梅耶荷德对梅兰芳在苏联表演戏曲时返场达18次之多的现象评论道:“苏联观众的反应一定较其他欧洲国家的观众来得敏捷”。该评论也从侧面反映了梅耶荷德对梅兰芳及其所演绎的中国戏曲的肯定和赞扬。

此外梁燕教授还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美国、苏联三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梅兰芳的三出传统戏《御碑亭》(访日剧目)、《刺虎》(访美剧目)、《虹霓关》(访苏剧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深层原因。她指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错位和误读,不同民族的心理感受相互激荡,促成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最后,有关“中国戏曲在海外的研究”情况,梁燕教授聚焦20世纪美国汉学家对梅兰芳以及京剧的研究。她表示,美国学者斯达克·扬发表于1930年的《梅兰芳》、施高德出版于1959年的《梨园领袖梅兰芳》、葛以嘉发表于1999年的《梅兰芳与京剧的国家化,1912-1930》,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三个时期美国汉学家重要的研究成果,“判断、转述、阐释”——美国三代汉学家在20世纪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剖析京剧艺术表征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政治语境的阐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有关中国文化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讲座结束后,王鸿博副教授对梁燕教授的讲座内容予以总结。他表示,梁燕教授对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史实、研究情况如数家珍,讲座信息量大,资料丰富。梁燕教授秉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据实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在座师生受益良多。现场座无虚席,既有本院师生,也有院外校外对这一课题颇感兴趣的青年学者。讲座延时,大家仍觉意犹未尽。王小良教授作为此次讲座的特邀嘉宾对梁燕教授的讲座内容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他鼓励同学们努力探索。在座师生积极向梁燕教授提问请教,梁燕教授一一耐心解答。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燕彩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