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2024“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三讲“中国古典文学在圣彼得堡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2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2024“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三讲“中国古典文学在圣彼得堡大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461教室顺利举办。讲座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索嘉威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郭景红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索嘉威教授以俄国人学中文、中国人学俄文的例子为切入点,生动形象地讲述出中文和俄语区别,并引入本次讲座主题“中国古典文学在圣彼得堡大学”,着重讲述了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在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于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在翻译介绍中国文学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索嘉威教授指出,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阿列克谢耶夫无疑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先驱。阿列克谢耶夫潜心研究唐诗十年,尤其是研究古代诗学而完成的巨著《中国论诗人的长诗——司空图的<诗品>》。他不但用花品、茶品、鱼品、书品、画品来对照,借以阐明《诗品》的成就和价值,确定了它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而且从诗学的高度将其与欧洲的诗论作品对比,进而确认“司空图的长诗在世界文学上应当占有一个极其荣耀的地位”。这使他反对“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即二者无可对比的观点,开了中西比较诗学的先河。

其次,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古典文学、文化领域研究成果频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和发展。阿列克谢耶夫编选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并写成注释与论析,译介《聊斋志异》,搜集和研究民间年画,就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俄文译作写了一系列文章,在生前和身后陆续发表。先后成文集的有:《聊斋志异》(译1937)、《中国文学》(1978)、《中国民间年画——民间绘画中所反映的旧中国的精神生活》(1966)和《东方学》(1982),此四部文集反映了他在汉学各个领域的拓展:语文学、民族学、史学、诗学、民间文学、美文学以及翻译理论和实践。

最后,阿列克谢耶夫在建设俄国汉学学科的同时还注重对汉学人才的培养,形成了“阿列克谢耶夫学派”。索嘉威教授对该学派的主要成员休茨基、什图金、谢列布里亚科夫、孟列夫、费什曼、李福清、艾德林、司格林、克立夫佐娃等的汉学成就进行了介绍。

关于汉学家李福清,索嘉威教授补充道,在阿列克谢耶夫培养的一众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名家中,其成就尤为杰出。索嘉威教授指出,李福清从民间文学开始,逐步扩展到俗文学、古典文学,并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宽阔。其主要著作《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中国讲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口头和书面异体》(1970)、《从神话到章回小说》(1979)现已全译或部分译成中文。其著作还有直接以中文出版的:《中国神话故事论集》(1988)、《李福清论中国古典小说》(1997)、《古典小说与传说》(2003)等。

索嘉威教授表示,李福清的研究方法也颇具特色:其运用俄罗斯文学、文化理论,乃至欧洲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把俄国的历史诗学理论、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入中国文学研究之中。他的敬业精神、注重调查的研究方式,包括深入田野调查,搜集全面资料加以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及谦逊治学的态度,都令人赞赏。

讲座结束后,郭景红副教授对索嘉威教授的讲座内容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她表示,索嘉威教授此次讲座内容主题突出,围绕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在译介、研究中国文学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详细地展示了阿列克谢耶夫的学术实践和学术成果以及对汉学人才的培养,讲座同时介绍了休茨基、什图金、谢列布里亚科夫、孟列夫、费什曼、李福清等汉学家的成就,使在座师生收获颇丰。参与讲座的师生与索嘉威教授积极互动,讲座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燕彩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