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荟萃.报刊摘录 >> 正文

中国文学外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05-04 [来源]: [浏览次数]:

李琴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中国文学的外译是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建构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征符号和言说方式,中国文学面向全球的外译传播在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在当今历史文化语境下,作为文化传播的介质和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文化再创作活动,中国文学的外译应把握以下四个维度,从而推动民族文化图景的跨文化建构。

语言维度:实现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

文学翻译首先是语码转换活动,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应是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传统翻译理论侧重的忠实标准、现代翻译理论关注的等值追求,还是当代翻译理论强调的读者反应与接受,都将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视为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中国文学的外译应立足文学作品文本意义的跨语际言说和表达,以完整地建构和还原文本承载的语言意义和民族文化图景为目标。首先,中国文学外译应对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表意逻辑进行对比研究,完成从“意合”到“形合”的句法逻辑转换,实现文本意义的跨语际再现。如汉英翻译过程中对汉语叠字、叠词、对称结构进行泛化处理,对汉语统括修辞进行具象化处理,对汉语流水句进行包孕整合处理等。其次,中国文学外译应处理好文本语义再现和文本改写的关系。语义再现是文学作品外译的出发点和基本诉求,外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意义在再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文本改写问题,改写的程度以不伤害中国文学的文本意义、语境意义和交际意义为前提,适当兼顾跨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引起的意义表达鸿沟,完成文本意义在译入语中的真实再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应走出一味迎合外国读者思维范式和接受逻辑的误区,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意义的纯正状态和原生态表达,服务于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再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绰号、名、字、号等称谓的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汇和表达的翻译,文学作品音韵特色、形式意义、文本意义的翻译即属此列。

文学维度:传达文学的民族性

如果说文学性是指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即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那么,文学民族性是某一民族特有的对文学的理解和表现。文学民族性是民族主体性的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的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学性定义着这个民族的记忆和历史,凝聚其精神追求和情感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图景的特质和灵魂。

作为一种文学的精神特征,文学民族性成为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应着重关注的维度。因此,应侧重选择译介民族性较为鲜明和突出的文学作品。从文本选择到翻译实现,重视中国文学关注现世现实、崇尚家国伦理、移情自然田园、眷恋乡土乡愁等文学传统的翻译表达;注重古代文学中赋比兴等修辞的灵动应用、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汇通,以及现当代文学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并举、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等艺术特点的再现;重现中国文学的音韵之美、神韵和意境浑然天成的审美旨趣等。此外,中国文学的叙事特点、具代表性的故事母题或原型等在翻译中都应得到再现。

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还应真实再现文学作品对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关怀和思考,审视和表达中国文学对当代语境下民族灵魂和精神生态的言说。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外译从文本选择到翻译、从文学民族性的原文本解读到文学民族性的跨语际言说,都应担负起民族性传播的使命,通过对民族文学系统的整理、译介和传播,中国文学的外译也有助于在文学传播中以跨文化、多语境的视角彰显并建构中国文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文化维度:实现民族文化图景的跨文化建构

中国文学的外译在跨语际再现文本意义和文学民族性的同时,还应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图景的跨文化建构。

中国文学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核心理念与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等。作为中国民族文化图景的基本元素,它们是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得以生成并彰显的重要文化符号。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传统精神、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表达,中国现代文学对政治生活、民族生活的阐释,当代文学对国家梦想、个体关怀和网络文化等当代文化特点的关注等,都用文学手段对中华民族文化图景进行了建构。

20世纪90年代《大中华文库》的译介出版、新世纪“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剧海外传播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与开展,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打开了局面,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实现“中国梦”的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学外译的规划、翻译人员的培养、文学外译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等都是急切需要审视的问题。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在兼顾文学性的同时,应优先选择中华文化基因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文化传播管理机构应有规划、有组织、有规模、有系统地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译介,对翻译者进行翻译培训和立项支持。理想的中国文学外译者不仅应是高层次双语人才,而且应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接受范式、审美情趣和文学特点有一定的研究,并能深刻洞察、体悟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对其进行翻译再现。中国文学外译还应力求在异域文化中还原和建构完整的中华文化图景,不以外国文化的接受标准、译者的主体价值判断对中华文化进行过滤、删减,要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使中华文化各要素在异域文化和语境中焕发出生机。

文明维度:在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

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封闭的,而是对话、开放的。中西两种文明在对话过程中既有会合与融通,又有冲突与对抗。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是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文明对话中发出中国声音、建构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外译应以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旨趣,关注如何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文化与文明,在多元文化和文明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当代文明格局中,中国文学外译输出和外国文学汉译输入的比例、数量、质量都是我们在东西文明对话中应认真对待和审慎思考的问题。应通过系统的规划、组织、资助等激励手段,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并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通过文学作品的外译强化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刻底蕴和独立特性,使东西两种文明在对话中实现互识、互证、互补、互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世纪外国通俗文学汉译研究”(13CWW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