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24日B01版
王宁
近十多年来,在西方乃至整个国际学术界,世界主义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领域的一个前沿理论课题。它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道德伦理色彩十分鲜明,其基本含义是,所有人类的成员,不管其种族及隶属关系如何,都属于一个大的社群,因此,世界主义十分接近当今人们对全球化话语的建构。从世界主义角度来讨论文学,我们可以得出世界文学的下列定义:它是各民族优秀文学的经典之总汇;同时,它也是一种用于从总体上研究、评价和批评文学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较的视角;它体现了不同语言中的文学生产、流通、翻译和批评性选择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应是对美国学者戴姆拉什的世界文学定义的修正和超越。
建构自己的世界文学理念
世界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哲学,这应是其萌发期;启蒙时期是其高涨期,其重要理论家是康德,他的世界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一篇题为《永久的和平:一个哲学计划》的论著中,今天的学者讨论这个话题总是绕不过康德的理论贡献;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而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而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则为这一理念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相关理论反过来为全球化提供了一种理论话语。
从当今学界的讨论不难看出,世界主义概念并不总是前后一致,而是有着较大的理论张力和阐释空间。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它的不同描述有时甚至造成混乱。到了20世纪80年代,知识界逐步开始对全球化加以理论化,再次表现出对康德哲学中世界主义思想的兴趣,但已超越了伦理道德层面的老的世界主义以及康德的法律世界主义的局限。
从事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学者早就开始对世界主义发生兴趣,因为它不时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具有普遍的永恒意义的主题,诸如爱情、死亡、嫉妒等,因此很容易得到学者和普通读者的识别和认可。这些主题尤其在那些伟大作家的优秀作品中得到惟妙惟肖的再现,例如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易卜生、卡夫卡等,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以独特的方式再现了这些主题,使之不断引发人们永久的兴趣。虽然他们所叙述的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民族/国家中,但他们笔下这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故事为来自世界各民族/国家的读者所欣赏。
其次,它还体现在文学体裁方面。小说、诗歌和戏剧是所有民族/国别文学所共有的文类,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民族/国别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辞、赋、骚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文类,即使对中国当代作家来说也可能很陌生,因此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译性”。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古希腊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史诗”,它们是古希腊时代的特有产物,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再次,它与文学理论批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文学批评而言,当我们说为什么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独创性而为什么那部作品抄袭或重复了前人的作品时,显然是从国际的乃至世界文学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世界文学理念赋予我们一个广阔的视野,使我们不至于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世界文学并非只有一种版本,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研究者完全可以根据本国/民族文学创作的具体情况,并参照世界主义的理念,建构出自己的世界文学理念。
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相对的自足性,但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一直存在。中国古代到唐朝时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从文学的视角来看,盛唐诗歌的繁荣使中国一度被视为一个“诗的王国”,相比之下,此时的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和蒙昧时代。尽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唐朝,中国很少在文化上与外部世界有什么联系,但它依然在其他方面,例如经济上,与世界保持密切的关系。而且后来的中国文学打动了歌德,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作品触发了歌德的想象,使他认识到各民族文学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和美学原则,从而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构想。
尽管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不容否定,但自清朝以来,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所有有着民族主义思想情绪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恢复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他们发起了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将西方文化学术著作以及文学作品大量翻译成中文,并视之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唯一途径。在中国出现的通过翻译而导致西化的进程一直持续至今。不难看到,中文世界有着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被译成了外文。有些即使被译成了多种外文,也很难进入流通渠道。这其中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缺乏和翻译的无能;其二,西方文学学术界以及大众传媒中由来已久的对东方的偏见;其三,全球范围内图书市场的萎缩。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致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举步维艰。尽管如此,对致力于推进中国文学国际化进程的学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和国外汉学家和权威出版机构合作,共同将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译成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从而使得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