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察以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学者对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的研究,分别从语言史、文化翻译、文献学的角度展开的。本研究立足于词典学,是国际范围内首次从词典学和词典文本入手对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进行研究的专著。为此,在研究中笔者精心设计了“需求-功能-设计特征”为核心的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研究方法,帮助当代人理解历史汉英学习词典的功能和设计,剖析其所具有的辅助汉语学习的功能和功效。不同于国内学界模仿英语单语学习词典的路向,本研究另辟蹊径,以雏形历史汉英学习词典为根基,探索未来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项目成果《走向世界的中国语言:世界上首部< 汉英英汉词典>研究》将在三联书店出版。
专著由五个章节和五个附录组成。作为跨学科视野下的本研究,第一章先追溯了英语单语学习词典和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不同发展历程,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作为历史上继往开来的汉语学习词典典范,是回应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迫切需求而衍生的一只独立汉语学习词典传统,一条迥异于当下借鉴英语学习词典设计汉语学习词典的新路向。基于此认知,本书以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为核心,根据笔者在海内外探访到的珍贵原始文献,尽可能真实地历史再现马礼逊汉语学习以及编写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的过程。接着,从词典编纂角度剖析词典文本,以词典编纂具体过程为纲,结合词典学理论分析词典设计特征、欧美汉语学习者需求及词典文本如何服务欧美汉语学习者,探究马礼逊词典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和功用,以及它们对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启发。同时,适度地引入学习词典理论以及用户视角,以此搭建对词典史著的研究与当代词典编纂实践的桥梁,这样可以超越单纯词典史研究的个案价值,更好地挖掘词典史著在当代的普适性价值。
第二章采用史学的方法概括性地勾勒了词典作者生平、词典编纂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印刷出版的历史,尤其重视描述和词典编纂、出版等相关的重要环节。一般从事词典研究的都是语言学学者,研究编写于两百年前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如果没有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方法,只对词典文本进行研究而不清楚词典文本的产生过程,文本研究也不能深入。因此,了解词典作者的人生经历、汉语学习过程以及词典编写过程等背景资料,都有助于更好理解后续章节的词典文本分析。历史学者们为马礼逊做传者不乏其人,这也是两百多年来对马礼逊研究着力最多的一个领域,然而,在本章中笔者所采用的文献,均是未被以往马礼逊研究的历史学者所见所闻的第一手资料。马礼逊的家谱是马礼逊的后人在上个世纪末新捐献的资料,马礼逊自撰的个人年谱、马礼逊亲笔写的编纂词典的中文藏书目录、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记录等一大批珍贵原始文献,都是以往研究马礼逊的专著或专题研究中所无、本研究首次采用的原始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献被收入附录一和附录二。第二章的内容虽然简洁,但是按照马礼逊自拟的人生阶段叙述马礼逊的人生,用一手新文献补充史实,还重点剖析了马礼逊的汉语学习经验以及词典编纂过程史实,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出版的汉英双语词典与其艰辛的出版过程有关,这些史实的挖掘和梳理对近代史、世界汉语教育史、双语词典史等领域深入了解马礼逊的生平和作为有新的贡献,也正因为原始文献的珍贵,文中倾向于使用直接引用原始文献,而非转述。
第三章从实用词典学的角度深入剖析马礼逊的《汉英英汉词典》。马礼逊词典编纂年代距今久远,马礼逊词典中的许多内容设计和功能并不为当代学人所理解,而且翻阅过或者能够查阅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的人也不多。为此,作者采用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相结合,内容描述和功能分析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综合模式,立体地呈现马礼逊词典中的内容与功用,在此基础上客观地为该词典定性。由于《汉英英汉词典》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各自相对独立使用成书的词典,每一部分的设计特征和功能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三章从“功能”的角度分别对三个部分《字典》《五车韵府》《英汉词典》进行了宏观微观结构描述和词典功能剖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汉语学习词典的用户需求以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设计时如何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中满足这样的需求。这与学习词典学理论所倡导的功能理论有一定关系,功能理论强调学习词典满足未来潜在用户的需求,而本章研究的对象是首部汉英学习词典中所具有的满足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实际需求的实用功能,建立在此基础上服务于未来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同时兼具功能理论所提倡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主要从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提炼出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中蕴含的体现出不同于英语学习词典而颇具“汉语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的精髓,按照“需求-设计特征”的模式解析马礼逊词典中对当代汉语学习词典编纂仍有价值的历史经验。第一节结合实证研究的调查结果,首先确定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查阅词典的类型和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检索系统和编排系统的设计方案。第二节对微观结构的分析中,首先对被英语为母语者视为难记的汉字,在词典中增加释字部分,通过解析有限的表音表义的汉字部件,结合汉字故事,增强学习者对汉字的文化理解和对形音义的联系记忆。接着,对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编纂中涉及的词类标准问题和词语搭配问题,提出了利用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最新成果,编写具有扎实汉语语料库根基的学习词典的设想。最后,针对学习词典必不可少的文化信息,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词典篇幅中全面引入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总结了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中的成功经验。
第五章利用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所包含的海量双语翻译例证,通过具体案例,对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进行了探讨。第一节对于所有的汉字都能进一步分解成为意符、音符、记号这三类字符,通过具体实例探究这三类字符译义以及出现在形声字中译义的理据与方法。第二节分别以虚词“什”和复杂多义动词“打”为例,摸索在学习词典中展现汉语的语法和搭配信息的方式。第三节通过具体案例“五脏-五脏六腑”和“脉诊”,探讨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在向毫无任何中医学知识的学习者介绍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专业术语时,如何将复杂的专业知识化繁为简,以普通学习者可理解的方式纳入学习词典。
第六章全面总结了前面章节在“汉语学习词典”功能、设计特征、应用实例等方面的成果,总结了历史上第一代汉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和特点,展望21世纪新型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新时代。值此,本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了从过去到当代的研究时空的跨越,实现了史学、词典学、语言学的跨领域研究的初衷,同时也展望了如何创新未来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