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雷教授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
“字母与技术:东西方日常交汇的平台”圆桌会议2014年10月28日在上海市徐汇区顺利举行。此活动同时也是意大利自7月1日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及意大利语言周期间的活动之一。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为会议开幕致辞,并邀请了多位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中欧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和上海科学院的知名学者。
总领事回顾了利玛窦与徐光启于17世纪初在拉丁语和汉语音译方面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为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关系所做的贡献,乃至对现代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的现代手机使用的就是拉丁语的键盘,以便能更快地输入中文“汉字”。
来自意大利的麦克雷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汉语罗马化音译简史”介绍了两位意大利人,Michele Ruggeri (罗明坚1543-1607)和Matteo Ricci(利玛窦1552-1610),是如何首先开启拉丁语与汉语的音译的,以及后来的Lazzaro Cattaneo (郭居静)和Angelo Zottoli (晁德莅,18世纪后期)。
华为集团总监李黎藜先生强调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同样也是商务活动中成功的钥匙。这就是为什么华为总是依赖于公司的国际化道路以及科研工作(意大利是华为在欧洲进行投资的第二个国家,而且他们在米兰有一个致力于微波技术的科研中心)。
其他重要的演讲还包括魏明德教授(法国,复旦大学)的“汉语书写和罗马化音译:耶稣会汉语学家的贡献”,杜大伟教授(美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拉丁字母的演化:从古埃及语,腓尼基语,希腊语和埃特鲁斯基语”,朱晓红教授(中国,复旦大学)的“东西方的翻译和音译:宗教术语示例”,白思凡教授(意大利,华东政法大学)的“跨世纪的《Vox Latina》:关于拉丁语发音的简要历史分析”,晏可佳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徐光启:第一个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