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汉学中心师生参观利玛窦等传教士墓地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11-13 [来源]: [浏览次数]:

汉学中心师生参观利玛窦等传教士墓地及早期汉学家的天主教堂

2014年11月7日,中国海外汉学中心的同学们和拉丁语班上的一些研究生及本科生在中心外籍专家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北京党校内的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汉学中心的同学还参观了三个与汉学历史有关的天主教教堂——北京北堂、北京南堂和北京西堂。

11月7日,恰好是立冬时节,北京已有了冬天的气息,但是同学们的热情却融化了空气中的寒意。早上8点半,40多位汉学中心和拉丁语班的同学们就已经集合完毕,在麦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前往利玛窦等明清传教士们安息的墓地参观。

墓地现位于北京市委党校内,名为“栅栏墓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建造仁恩寺,杨姓太监共花费了四万只金条,但仍然没能阻止官府没收这块土地。没收后的栅栏别墅被称作“栅栏官地”。自明神宗特别降旨将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后,栅栏官地改名“栅栏墓地”。除了著名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外,还有60余名其他传教士的墓碑坐落在此处。

“栅栏墓地”专家沈昌瑞老师热情详尽地介绍了墓地的历史和现状。麦老师还为大家讲解了墓碑上的符号以及碑上拉丁文的含义。

随后,麦老师又带领汉学中心的同学们参观了三个与早期汉学家有关的天主教堂——北京北堂、北京南堂和北京西堂。

北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位于西安门内的西什库,坐北朝南,本名救世主堂,最初由法国传教士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堂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体呈现出哥特式风格。教堂里坐落着耶稣和圣母的雕像,墙壁上悬挂着栩栩如生的宗教绘画,在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看到阳光透过五彩缤纷的玻璃窗时折射出的美丽光辉。教堂志愿者还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来北堂参观的国内外天主教会人员。

南堂则位于宣武门内,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如今,南堂门外就有利玛窦和汤若望的铜像。南堂命途多舛,曾遭地震、火灾破坏,后又遭义和团破坏,经过了多次修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西堂在西直门内大街。由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这位神父于康熙年间来华,曾受命在朝内教授皇子西学,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雍亲王,所以他受优待能在京置地建堂。西堂于1912年重修。每到一处教堂,麦老师都会向同学们耐心讲解该教堂的历史,教堂中布局及摆设的含义,并解释教堂中刊刻的拉丁文意义。

一天的参观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不仅了解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作出的贡献;而且通过参观三所天主教堂,对基督教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李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