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中国海外汉学中心的同学们在中心外籍专家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北京党校内的利玛窦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还参观了分别位于北京西什库及宣武门的两个天主教教堂——北京北堂和北京南堂。
11月15日早上,北京天气晴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汉学中心的同学们8点就集合完毕,在麦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前往为中西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利玛窦等明清传教士们安息的墓地参观。墓地现位于北京市委党校内,名为“栅栏墓地”,据史料记载,当时为了建仁恩寺,杨姓太监共花费了四万只金条,但仍然没能阻止官府没收这块土地。没收后的栅栏别墅被称作栅栏官地。自明神宗皇帝特别降旨将栅栏官地赐予利玛窦作为墓地后,栅栏官地改名栅栏墓地。除了著名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外,还有60余名传教士的墓碑都在此。同学们一边参观墓地,一边听麦老师为大家讲解墓碑上的符号以及拉丁文的含义。
随后,麦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两个与传教士有关的天主教堂——北京北堂和北京南堂。北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位于西安门内的西什库,坐北朝南,本名救世主堂,最初由法国传教士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堂整体风格是哥特式,进入北堂可看到阳光透过五彩缤纷的玻璃窗折射出美丽的光辉,中西风格矗立着的宏伟的柱子,还有耶稣、圣母等的雕像及绘画,教堂志愿者还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来北堂参观的国内外天主教会人员。南堂则位于宣武门内,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如今,南堂门外就有利玛窦和汤若望的铜像。南堂命途多舛,曾遭地震、火灾破坏,后又遭义和团破坏,经过了多次修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参观南堂时,教堂内部正放着圣歌,麦老师和同学们都轻声地参观欣赏,怕打扰了这宁静安详的气氛。在教堂外,麦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此教堂外一些符号的含义以及教堂介绍上拉丁文的意思。
通过这次参观,同学们受益匪浅。既巩固了拉丁语的学习,又对明清传教士的生平、遭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来中国传教最后甚至葬身中国这个异国他乡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时,同学们对于教堂文化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与体验。
(朱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