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拉丁语和汉学”讲座——“中国的拉丁语墓碑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11-05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晚上七点,“拉丁语和汉学”讲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会议厅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主讲,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主持,题目为“中国的拉丁语墓碑和中西文化交流史”。

“拉丁语及汉语并存的墓碑就是文化沟通的象征,这类的墓碑应得到高度的重视。”雷教授在讲座开始时便说明中国拉丁语墓碑的重要性,并举出北京及其附近地区迄今仍保存的拉丁语墓碑,包括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西什库教堂、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及崇礼区等。随后,雷立柏教授向在座听众依次展示了三幅图片:第一幅首先是耶稣会士利玛窦墓碑的图片,碑文由拉丁语和汉语组成,原碑现存于中央党校。其墓碑上的拉丁语写道:“利玛窦,作为第三次引入基督信仰的代表人,为耶稣会会士们完成了会院建立的工作。”雷立柏教授逐字翻译了碑文上拉丁文字的字义,并解释了碑文的意义及利玛窦所处的历史背景。第二幅与传教士汤若望的碑文有关,汤若望的碑是一块纪念碑而非墓碑,最初保存在玄武门外的天主教堂。碑顶部刻有耶稣会标志,由于汤若望比其他教士拥有更高的政治地位,因此其碑文上也增加了满文。最后一张图片则与中国天主教主教赵怀义神父的墓碑有关,现今它被保存在宣化教堂。赵怀义神父不仅受过西方的教育,还是一位拉丁语老师。雷教授还特别提到他在当时的战乱中由于接济难民,积劳成疾而早逝。

在20世纪中期以前,拉丁语在中国的传播多依靠拉丁语学校。这些拉丁文学校多为天主教修道院,因为早期的修道院神父都必须要掌握拉丁语,且所有的典礼及礼仪都是以拉丁语作为沟通的语言。雷教授列举了几位推动拉丁语建设的传播者,包括中国第一位传播拉丁语的中国主教罗文藻以及第一个去欧洲的中国耶稣会会士郑玛诺等。

在讲座即将结束之时,雷立柏教授也真诚地提出他自己的期望,即,拉丁语能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发展。讲座结束后,雷教授和在座的听众还就在华耶稣会士墓碑的存留地点、拉丁语墓碑传统是否保留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后,讲座在雷教授幽默博识的讲解与听众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人:2018级硕士研究生孙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