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晚7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拉丁语与汉学”系列讲座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与中国语言的西传——从NOTITIA LINGUAE SINICAE《汉语札记》看中国语言的接触与交流”,主讲人是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李真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

讲座伊始,李真老师简要讲述了自己赴法国图书馆寻求马若瑟《汉语札记》手稿的曲折过程,并由此引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马若瑟及其《汉语札记》在中国语言西传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讲座主要从马若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汉语札记》的出版过程、《汉语札记》文献史考察和《汉语札记》文本内容考察这四方面展开了介绍。
李真老师讲到,马若瑟作为来华耶稣会士,以其对中国语文化的深度了解和对中国典籍外译的重要贡献,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译介和传教士汉文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他在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上也成绩斐然,其中成书于1728年的这部《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区分文言白话的汉语语法论著。在此之前,传教士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已有两部开山之作——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所著《中国文法》及西班牙传教士万济国所著《华语官话语法》。相比这两部汉语语法研究著作,马若瑟的《汉语札记》搜罗了一万两千多个中文例句,首次尝试突破用拉丁文法范式描写汉语的传统框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

接着,李真老师又细致地讲述了《汉语札记》艰难、波折的出版过程。从马若瑟托付手稿于法国学者傅尔蒙,到出版计划遭受压制并搁浅,再到法国第一位专业汉学家雷慕沙重新找到手稿并将其抄本公之于世,又到新教入华第一人马礼逊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到资金支持,这部《汉语札记》终于历尽沧桑与考验,于1831年在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出版。全书主体分为《绪论》《第一编》《第二编》三个部分,广泛选取了文言及白话语料,对中国典籍、汉字、汉语音节、语法、句法、词法、修辞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他书中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实词虚词说”(即以语法性能区分汉语词汇)。另外,李真老师还在大英图书馆藏本和法国图书馆藏本之间作了对比,并通过研究发现了大英藏本中有马若瑟对中国礼仪的论述内容(这是法国手稿中所未有的部分)。最后,李真老师以“侦探破案”比喻个案研究,说明学问的深入亦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不断发现新东西的过程。
《汉语札记》不仅代表着早期西方人对中国语言探索的最高成果,也代表着中西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讲座最后,在场的老师、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以马若瑟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们学习汉语以及对《汉语札记》这部著作的浓厚兴趣。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8级研究生 宋逸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