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拉丁语和西方语言”系列讲座——“拉丁语和德语”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0-18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晚上七点,“拉丁语和西方语言”(Latin and Western Languages)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周讲座是主题为“拉丁语和德语”,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主讲,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外不同专业的同学和老师们前来一起聆听。

讲座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历史、词汇、语法三方面阐释德语与拉丁语不可割裂的关系。

中世纪的法兰克人使用拉丁字母记录当地语言,今天的德国地名中仍保留着古典语言的痕迹,如德国有许多以“堡”为词尾的城市名,“-burg”来自于“pyrgos”(烽火塔)和“burgum”(城堡);科隆(Köln)来自于“colonia”(罗马的殖民地),科布伦茨(Koblenz)来自于“confluenza”,意为“两河交汇之处”。查理曼大帝曾下令用拉丁语记录本地法律,其中出现少数德语词。德国著名的道明会神学家代表俄克哈特(Meister Eckhart, 1260-1328)使用德语这种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宗教信仰,其影响力大于他的拉丁语著作。13世纪以来为防止异端滥用《圣经》,人们被禁止使用本地语言阅读圣经,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1518年以前已有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的《圣经》译本,人们喜爱阅读圣经故事和圣经解释,在马丁·路德之前,德国地区大约有100个用本地语言解释《圣经》的版本。早期德国人的德语学习得益于阅读《圣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522年出版的马丁·路德所译《新约》(路德的部分著作中混用拉丁语和德语)。

16世纪的德国处于人文主义时代,文人学者们纷纷为自己起拉丁语名字,如哥白尼(Kopernik)取名“Copernicus”,德国数学家Christopher Klau取名“Clavius”,即利玛窦和伽利略的老师克拉维斯,著有天文学百科全书《萨克罗博斯科天球论注释》(Sphaera Ioannis de Sacrobosco emendata, 156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Komenski, 1592-1670)取拉丁语名“Comenius”,提倡小学使用德语教学,后出现德语著拉丁语语法书。在哲学领域,从莱布尼茨到康德的老师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再到康德,哲学术语逐渐形成且沿用至今。此后德国人较少书写拉丁语,更多赞扬古希腊语,德国出现了许多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如歌德、郭实立(Gutzlaff,也译作郭实腊)、罗存德(Lobscheid,1866年于香港出版《英华字典》,是香港最早的双语字典,影响巨大)等。

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相比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德语都更加贴近拉丁语。多数欧洲语言在发音和拼写上较为规范,规律性强。德语发音与拉丁语非常接近,尤其是中世纪人名,如奥古斯丁(Augustinus)的德语发音与拉丁语完全一致;在词汇方面,德语词汇与拉丁语一样,分阴、阳、中三性,多数德语抽象名词仍保留拉丁词汇的词性,如德语der Vorsatz(决心、意图)与拉丁语propositio同为阴性,德语die Klugheit(明智)与拉丁语prudentia同为阳性,“镜子”一词是例外,der spiegel为阳性,拉丁语speculum为中性。另外德语词汇的许多词根和词缀来自于拉丁语,并保留部分意义,如德语中表“主动”含义的词尾-or/-er来自拉丁语-or;德语语法保留拉丁语“格”的概念,语法形式比英语更加丰富、细致,在翻译西塞罗等人的拉丁语作品时会更准确,也更接近原文含义。如“Stultis non succurritur.”(法律不帮助无视自己权利的人。)与德语几乎完全对应“TörichtenMenschen wird nicht geholfen.”(stultis与Törichten为与格)。(更多例句请参考:雷立柏编译,《拉英德汉法律格言辞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最后雷立柏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人民大学同学们的德国哥特体(Fraktur)书法作品,他还鼓励同学们继续学习拉丁语和其他语言,从古典语言文化中汲取智慧。雷立柏教授渊博的知识积累和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给听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讲座圆满结束。

本学期拉丁语言中心还将举办“拉丁语与英语”、“拉丁语与荷兰语”等其他主题讲座,敬请关注北外的讲座信息推送。

(供稿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耿子琦)